“米高梅电影公司对这部学生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价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愿意以低廉的要价发行《多格板箱》。”
行了。
这下谁都知道《纽约时报》和《电影评论》中有人在胡编乱造了。
电影评价在市场、影评人的口中都会有一定的风向性。起码在主流媒体之间,不会有如此鲜明矛盾的对立。毕竟他们根本不至于为了一部还没上映的电影与同行宣战开撕。
尽管行业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但他们彼此之间一直都有利益往来,媒体行业讲究的就是消息灵通,而想要消息快速准确,就少不了人脉支持。同行之间的消息交易就根植于他们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乔迪非常不解,为什么《纽约时报》没有收到库布里克的影评投稿,又为什么这篇文章指向性这么强,甚至明显针对奥斯蒙德·格里菲斯。
并且撰稿人虽然刻意隐藏——文章中甚至有几处贬低米高梅的言语,但干他们这行的经验足够老道,一眼就看出这篇文章的来源——起码不为人知的内部信息应该来自米高梅电影公司。
他怀着狐疑又难以置信的态度走进了收发室:“昨天都给哪些公司发了传真或者打了电话?”
收发室的小孩满脸的惶恐,连忙翻出了记录表:“呃律师所、联美”
他接连报了七八个名字,最后,说出了那个乔迪一点都不想听到的公司:“纽约时报。”
“发的什么?”
乔迪深吸了一口气。
“用碎纸机碎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