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文学月刊》的稿子还是胤祉和胤祺在审。
之前是笔帖式们把所有稿件审核过一遍,筛选出不错的送到胤祉、胤祺这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胤祺觉得《文学月刊》的稿件变得无聊了,于是心血来潮要了几份被淘汰的稿件,发现里面其实也有几篇有趣的,就是写到了某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旱灾后的百姓生活之类,看起来不那么美好,就被淘汰了。
胤祉、胤祺早就说过,歌功颂德的文章不要,但那种展现百姓贫苦生活的,笔帖式们还是不敢选。万一惹得万岁爷不快,万岁爷未必责怪两位皇子,只会怪在他们这些小喽啰身上。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胤祉、胤祺商议过后,改变了审稿方式,以后直接把稿件平均分给审稿的人,一人选出两篇,最后根据版面再一起商议,进行增减。
《文学月刊》这边还好,《济民月刊》有些文章涉及专业内容,胤祺他们还要去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官员们。
当然,这一切康熙都是知情且点过头的,胤祺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怎么能不和汗阿玛显摆显摆呢。
康熙也看了那篇被胤祺选出来的描写灾后百姓生活的文章,文笔朴实,却极富画面感,比那些粉饰太平的奏折更有意义。
但那篇文章刊登出来后,也有官员上奏,表示这种文章会让那些原本没有受灾的百姓看到受灾百姓的困难,徒增担忧,甚至可能会被心怀不轨的人利用,让更多人对朝廷产生不满。
康熙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但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百姓们在旱灾时如何寻找其他食物代替粮食,如何坚强乐观地度过困难。并没有指名道姓地批评某位官员。
康熙也认为朝廷在灾后及时调粮发灾银,问心无愧,没必要遮遮掩掩的。
这两年时不时就会有对期刊内容表示不满的奏折送到康熙跟前,康熙全当没看见,不过也没有因为这些官员说期刊不好,就迁怒他们。
也有官员说,可以多出一些期刊,宣传朝廷的政令,类似于对抵报的补充。
康熙觉得这种形式有些像他在《我的前半生》中看到过的报纸,后世的报纸上什么都有,不但各种皇室秘闻能登在报纸上,连离婚都能登报
——那个文绣就是和溥仪登报离婚的。
康熙又和胤祺商量了一番,还是觉得这个报纸可以先放一放,一来如今印刷的成本降不下来,办报要登大量广告才不至亏钱,二来报纸内容需要有时效性,京城的事儿送到广东已经大半个月过去了。还没有通过官道送去的抵报速度快。最后,自然是因为朝廷没那么多钱搞新鲜东西了,这两年还是把大头花在造蒸汽车和蒸汽船上面吧。
等运输成本降下去,什么报纸期刊的成本都能往下降。
古北口的铁路会继续往北修,修到博洛和屯,今年三四月就能完工,到时候就可以带太皇太后和太后回科尔沁了。
大福晋有孕的消息也很快传回宫中,太皇太后十分高兴,若自己能看到孩子出生,那就是五世同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