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5页

长安好+番外 非10 1272 字 1个月前

常岁宁阻止了茂管事上前劝说,共之一事,有分歧争执才能有进步。

她与郑潮最后来到了农学馆。

农学馆因需要实地种植养殖,占地范围也是五馆内最大的,学馆占据了无二院大半后院,却后院之外,又先后扩出了几亩空地以备使用。

在农学馆中,郑潮意外地见到了一位小故人。

“郑伯父!”见到郑潮,元灏也很惊讶。

第453章 新新之人,她甚爱之

“……无际?”郑潮定睛瞧了瞧,才算真正将人认出,满眼意外地问:“你何故会在此处?去年不是随族人一同迁往冀州去了?”

“途中有些变故分歧,阿姊便带我离开了。”元灏并未细言,也不曾抱怨,看向常岁宁,神情感激:“幸得刺史大人好心收留,我与阿姊才能在江都得以安身。”

郑潮会意,在心中略一叹息,却也并不深究,只感慨道:“你们姐弟二人能顺利来到江都,便是莫大幸事……”

说着,见元灏穿着简便的粗布袍,裤管微挽起,布鞋上沾了些泥巴,不由问:“如今你是在这农学馆中学习?”

“是。”元灏道:“无际心中向往农学,便求了刺史大人身边的王长史,允我入农学馆。”

看着元灏眉眼间虽依旧存五分稚嫩,但神情却坚定坦然,郑潮心中那短暂而浅显的惋惜之感散去,取而代之的,是难以言说的欣赏与欣慰。

小小少年周身仍有端方文气,粗布衣衫不曾掩去他的书卷气质,反而为他添了两分“去虚存实”的可靠之感。

须知,这听来寻常的可靠之感,出现在一个不过十一岁的孩子身上,却是极罕见的。

“人之所学,一为修心明事,二为造福社稷生民……二者得成其一,便算学有所成。”郑潮真心称赞道:“而你小小年纪,二者皆备,实在难得。你祖父与父母若泉下有知,必然也十分欣慰。”

后半句,元灏并不确定——他不确定祖父和父母是否会愿意看到他如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