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2页

长安好+番外 非10 1275 字 1个月前

常岁宁不吝于表露自己的欣喜赞赏之色。

除了问答之外,王岳还取出了一则册子,新的政令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碍和问题,而这则册子上则是——

“……这些是在下想到的一些浅陋的应对之法。”王岳矜持地道:“以及对之后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的一些设想。”

既有补救之策,又有未雨绸缪。

骆观临极快地皱了一下眉,看向好友——怎么他都不知道王望山还有这么个小册子?防着他?这就开始勾心斗角了?

常岁宁眼睛微亮:“先生有心了,岁宁洗耳恭听。”

王岳说到最后,嗓子已有干哑迹象:“……无二院中的文学馆与算学馆,此番招生名额皆有限,而据在下所知,此番前来求学的,不乏一些已有些声望之士,他们皆是冲着那些丰厚藏书而来。而学馆的意义,重在栽培更多人才,若名额皆被那些有学识者占了去,倒是失了本意……”

常岁宁点头:“所以需分级考核,面向不同年纪的受考者,考核内容也不同,尽量做到均匀取之。”

譬如馆内亦设有蒙童班,考的主要是孩童的资质,男童女童各取一半。

虽说层层都在挑拣资质,不符合有教无类的原则,但如今资源有限,还须用在最适合读书的人群身上。

至于真正的有教无类,那是之后的事,不适用于眼下。

譬如年过十岁,还未受教者,除非格外天赋异禀,否则也不在无二院的招生范畴内,十岁已过了最佳启蒙年岁,学起来注定吃力。

江都紧缺人才,注定不能将人力物力全部用于无差别的启蒙之上。

所以,分年岁设下考题,用以筛选各年龄阶段最合适的人群,是经过诸多考量后定下的招生之策。

“只是如此一来,注定会有许多怀才者被拒之门外……”王岳道:“故而在下想,在考核完毕之后,能否将这些未能入无二院受教者再进行一番筛选,根据能力高低,留在江都任职做事呢?”

江都本就缺人,若对方能力足够,直接留用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