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生来说,一边是努力追赶老生,一边是双倍课业。
为了不写那麽多课业,为了超过对方,肯定要努力学习啊。
再说了,要是作为新生超过老生,那种荣誉感简直倍增。
更让新生们觉得有指望的是,感觉丙等堂的老生们,也不是个个都有真才实学,超过他们指日可待。
这点疑惑也在纪元心头萦绕。
钱飞是县城里的人,他消息灵通,跟纪元李廷解释道:“正荣县的县学有这般模样,其实也就是这两三年的事。”
以前的正荣县县学,跟其他地方县学差不多。
那就是所谓的县学,只有职权功能,并未有教学功能。
约等于说,县学说是学校,其实只是教育局,管着下面的私塾书院等等。
再管着每年的县试,以及管理当地秀才生员。
从天齐国开国时的教学功能,渐渐转变为单一的行政机构。
但每个县的县学具体负责什麽事务,还是要看当地长官的做派。
如果是懒散的,肯定也懒得管。
若是勤快的,像如今的正荣县,那县令就会把教学也抓起来。
其实这算吃力不讨好的事。
毕竟秀才对本县的作用不算大,哪个县没几个酸秀才。
如果本县出不了举人以上的功名,对县官来说不算什麽政绩。
不说举人以上的进士了,单说举人这个功名,整个建孟府出举人的比例,大概在百分之四。
一百个秀才里面,只有四个能考上举人。
再分散到下面县城,出一个举人的概率就更小了,毕竟一个县也说不定没一百个秀才。
不出举人就没有政绩,还要把为数不多的财政拨款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