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顾四周,周边的老百姓也到处逃窜,纷纷折返。命士兵拦住一问,百姓说前几日大雨,山里出现泥石流,导致山体滑坡,此路不通,要换一条道。
做战向来都是粮草先行,难道先行军与押送的一部分粮草是被埋在山里面了吗?
刘直赶紧派人去查看,好半天才回来,说里面道路完全被乱石阻挡,根本进不去,只隐约听见乱石那边有人说话,路上还有很多散乱在地的粮草。
只能换一条道,而且要换条附近物产丰盛的路。老百姓忙着逃命,没时间理会他们,更不知道大军适合走哪一条道。
问了半天,终于拦到一个白胡子老者,他说大军要走铁伎山。这条路物产丰富,路面也比较宽,比较适合行大军。
至于怎么走,让他们边走边问,自己忙着拿着行李就要逃难去。
刘直怎会放他走,一个眼色使过,属下拿把刀架在老者脖上,硬逼着他带路。老者哆哆嗦嗦,一副想骂又不敢骂的样子,垂头丧气的走在前面带路。
余下的粮草根本不够九万人吃,大家饿的是前胸贴后背,到处搜刮老百姓的粮食,老百姓怨声哀道。刘直才不管这么多,马上这里就是他西魏的地盘,老子爱怎么搜刮就搜刮。
九万饥肠辘辘的西魏大军跟着老者,走了二天多,越走越慢,终于走到了铁伎山。
果然,地形不熟的西魏大军到了铁伎山后,见有漫天遍野的这么多动物,眼睛都亮了,恨不得停下来吃饱了再说。
刘直大手一挥,就地休息一日,吃饱喝足后才有力气打仗。有谋士大吃一惊,苦苦建议此地形复杂不宜久留。刘直不当作一回事,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怕个鬼。勒令拉出去痛打一顿,无人敢再建议。
士兵得令大喜,纷纷停下来休息。刚刚解下武器,瞬间无数碎石如同雨点从一旁飞落下来,众人纷纷躲闪,可惜人数太多都堵在一块,当场砸死了不少人,众人尖叫着四处逃窜;而此时树后又秒射了无数箭雨,更多人中箭倒在地上。这种看不到对手,只有莫名过来的碎石和利箭,让西魏士兵人心慌慌,慌乱中又发生自相踩踏,死伤无数
后面的军队见前面形势不妙,打算撤退,却被突乎其来的南郑士兵挡在,无法逃离。南郑士兵晓勇善战,越战越勇,九万西魏大军被打的晕头转向,最后仅剩几千人存活。除了首领刘直逃走外,其余人全部投降于南郑。
这是南郑历史上最有名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南郑五千士兵战胜了西魏九万大军,南郑在这场战役中彻底打出了名声。
刘直狼狈的逃回西魏,抱着他爹的腿痛哭。
刘启辰得知消息,双眼发直,半天回不过神。九万大军啊,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只剩一人了。这可是他半辈子心血啊,恨不得将儿子刘直千刀万剐。
一脚将刘直踹倒在地,仍不解气,还要上前多踹几脚时,他夫人抱住了他,哭哭涕涕:“老爷,你就这么一个嫡子,饶了他,让他将功孰过吧。”
“你纵容出的好儿子,文不成武不就,你就等着给他收尸吧。”刘启辰气不一处来:“南郑下一步就要攻到我们西魏了,有你们娘俩就抱头痛哭的时候。”
一听此话,原来焉了的刘直赶紧跪真了:“父王,我们这边比南郑那边冷多了,而且有黄河天险,他们南郑进不来。平日黄河水流湍急,容易翻船,说不准他们全部翻进河里了何况现在要十一月了,马上就要降温了,降温成冰天雪地能打战吗?平时不都是我们追到他们那打战吗?他们极少追到我们这边开战的。”
他说话颠三倒四,越说越激动,好像胜券在握,南郑军队已经翻船了。
“你懂个屁!”刘启辰气的吹胡子瞪眼睛。
亏你虚长拓跋真十来岁,想法比孩童还幼稚。黄河之险也只能拖一阵子,还能拖一辈子不成?还有,你是老天爷,说下雪就下雪,说降温就降温吗?再者他们开春绕道过来怎么办?南郑有三十万大军,现在西魏只有十来万士兵,对付的了吗?
“春天要种庄稼,夏天太热, 等到秋天过来的话,在他们来的路上再埋些火药,不就万事大吉了嘛。”刘直很不理解,这么简单的方法,为何老爷子想不到,还要在这么瞎操心。这些年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
单论事实,刘直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下雪天太冷,战士们冻的全身发紫,吵架时嘴里呼出的气都会结冰,哪有这么容易动手,何况路上结冰地上打滑不好走,正常将领是不会这个时候开战的;再者就算他们过来,等从南郑磨到西魏时,估计都开春了。开春了士兵又要分散下去种庄稼,更不会开战了;夏日炎炎,打个仗都会中暑,没人打;待到秋天,他们西魏冷的快,立马就入冬,打个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