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页

绛都春 柳暗花溟 1074 字 1个月前

讲艺堂是王府的私学,里面大概二十来个孩子,其中还包括了四五个女生。

他们之间年纪有差距,但是差距不太大,最小的八九岁,最大的十一二岁。

体现在学业上,反映在考卷上,倒也差不多。

肖绛出的题目大概分为三个档次,一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准,二是三四年级的水准,第三档到了小学毕业或者初中开始的程度。

高档题没有一个人做得出来的,低档题差不多有2/3的人答对了,中档只有四个人做出来一半。

这还只是出的最简单的,但总体上也低于现代同龄孩子的标准,大概低个一两年级吧。

想想他们考试时的样子,肖绛其实有点想笑,差不多都掰着手指头呢。虽然做出来了,但完全不熟练,对数学的理论逻辑也不掌握。

古代人重视文科而轻视理科,正因为如此,科技才慢慢输于崛起的欧洲,到最后落后挨打。

但即便如此,古代中国还是有很多大科学家的,只是不那么有名,也不会升官发财。

这说明什么?

说明国人聪明,基因就是如此的。

可惜,制度上不够重视。

也说明什么?

也说明只要她当个好老师,这些孩子是能成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