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声称当年竹林七贤,正是感悟天地所得,让这些世族去露天席地而居,挖个河沟来玩曲水流觞。
这诗瞬间引得口口相传,众人佩服,纷纷在河边芦苇边找东西,咏物明志。
好在这天气也不冷,这些人倒很乐在其中,每天交友游玩,去城中大购,没有半点意见。
甚至后来城中很多抢到驿站的人,也纷纷搬到城外,圈了一处地方,开始做什么“苇草诗会”。
桓轩感觉自己似乎被破开了天灵盖。
学到了,学到了!
明明是没有驿站了。
明明是有许多人会被侵占宅子,变成奴仆。
明明会有人以强凌弱,相互械斗,血流成河。
但这位刺史却是敏锐地抓住了人心,只是稍加引导,便争取来时间,将一次动乱化于无形,还引得诸人叫好。
那些个连下地都要踩着丝绸的权贵们,如今却因为他的一句话,一首诗,甚至愿意去泥潭里打滚,还自称这是“狂傲”,亲近天地。
他是这样强大,轻描淡写间,便能蛊惑人心于无形。
桓轩以前觉得自家族叔已经是杀伐果断,笼络人心的枭雄了,但如今和这位君刺史比起来,简直如同萤火于之皓月!不堪一提!
这、这就是与他差不多的年纪,初登庙堂,便能居于高位的原因么?
难怪,难怪阿萧那么喜欢他……
“老大,你怎么还不睡?”一名小弟出来上茅房,但看老大坐在门边仰望星辰,一脸沉重,不由疑惑道,“那明日的报名初考,你还去吗?”
“去,当然要去!”桓轩骤然回过神来,站起身,认真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人无完人,那位刺史身居高位,以后身边必然少不了美人,阿萧只是他后宫的其中一个!
只要我认真努力,万一就把阿萧感动了呢??
第105章 因为这样
炎炎六月,襄阳城可谓是热闹非凡。
不只是襄阳北边的五郡,连南边的几个郡县,听到这种盛事,也有一些胆子大的,悄悄跑过来凑热闹。
虽然南北大战了许多次,但淮河、襄阳一带的城池总是反复易手,国界线慢的隔上十来年就要换一次,勤快的一年能横跳两三次,所以雍州南北连口音都没有什么隔阂。
萧君泽大考场是露天的,他主要是为将来建设选拔人才,所以一开始,就已经向这里的乡豪们讲清楚,这个学舍是很难入朝为官的,学的也不是经义,而是主攻数术、匠作之类比较不上台面的工作,进入其中,需要考虑清楚。
如果想投奔他治下,那么,还是要走小吏之类的路子,先去底层打磨一番,让他看到成绩,才有其它。
这话一出,许多乡豪庶族陷入踌躇,匠作这个职业倒不是什么问题,但做为世家,他们大多会想办法把匠人变成奴隶,由此完全掌握他们的生死,自家儿郎去学这个,似乎有些浪费了。
也有一些快要吃不起饭的寒门决定让家里一些庶子前去求学,毕竟匠作的出路虽然狭窄,但如果能被刺史重视,未必不能搏出一片天,毕竟这世道里,他们很难和高门大户去争,能给刺史当奴仆,那一家人也不必担心被大族欺压了。
想要走从政之路,则开始钻营起来,想要走刺史手下幕府的路子。
北魏的官制是允许官员自己收拢一些能人给自己做事的,这种秘书团队,一般称为幕府,“入幕之宾”便是由此而来。如果主官能够升职,这些幕僚也可以水涨船高,被朝廷认可,由主官保荐后推荐朝廷为官。
他们千里迢迢过来,不就是因为看好刺史大人的将来嘛!
萧君泽被他骚扰的不胜其烦,于是便出了一些考题,准备再收录几个小吏,当然,名义上,这些都是他的“幕僚”,需要他自掏腰包来养着。
但问题不大,萧君泽养几十个人的钱还是有的。
于是,在同一时间,襄阳城同时出现了两场考试,一场是书院收人的“理考”,一个是幕僚收人的“文考”,书院那边,去的人寥寥无几,但在文考这边,那叫一个人山人海,还有家族为了给他们壮行,在一边敲锣打鼓,那叫一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