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小阿北, 要做新衣服,身体量过了吗?”
“少爷,量过了,麻婶儿说我长高了。”
“是吗, 我瞅瞅, ”宁澜拉过阿北在子自己身前比了比,“确实长高了不少。你要不要跟知达哥哥和知礼哥哥去镇上转转, 过年镇上可热闹了。”
阿北甚是乖巧, “不去了, 我在家陪着磊少爷。”
宁磊放下了正读的书,“那改日我带你去玩。”
转眼又是一年, 快的很。宁澜头一回不用管年货年礼的事,呆在家里躲懒,作坊的事都不想管。
张九如叫人送州城酱油作坊的分成时,捎来了一大车东西, 京城那边也送了不少, 其中有许多新鲜物件,宁澜花大半天时间归拢了一下, 挑出些不打眼又稀奇的给阿奶和笑笑送去了。张九如送来一小坛秋海棠花露他收到了自己的房间, 每天午睡醒来兑水喝一杯。
算算加上村里酱油作坊的分成,笑笑点心铺分的银子, 宁澜手里竟有将近两千两银子了,实实在在的叫他心惊了好一阵儿。
往年都是宁澜拎着东西给别人送, 今年上门找他的也不少了, 越是临近过年越不清闲。
“东家, 在吗?”
刚送走一拨人, 宁澜板凳还没坐热, 又来了人,只能起身出去迎接,“宁伯,宁原,是你们呀,快进来。”
“我们来是谢谢东家愿意给宁原一个机会,”宁老爹开门见山,把准备好的礼品递过来,“不是什么好东西,希望东家不要嫌弃。”
“怎么会呢,宁伯不要客气,日后叫我名字就行,”宁澜双手接过把东西收好,“再说宁原能干又肯能吃苦,要不然我也不会留他。”
“你呀,还不快谢谢东家,”宁老爹杵杵站在一旁的宁原,自己扭脸用衣袖擦掉了眼角的浊泪,这么多年,他儿子头一次赚了钱,也是头一次听见有人说他儿子好。
“多谢东家肯用我,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信任的,”宁原也郑重道了谢。
“嗯,我信你,”宁澜并没有什么看人的本事,只是他相信有孝心的人不会太差。
总算没有人再上门,宁澜带着宁磊和阿北在家做脆皮五花肉和蜜三刀吃,过年总是和这些甜腻腻的东西特别配。
先做脆皮五花,首先选一大块带皮五花肉,先用火烧去猪毛。冷水下锅,放葱姜花椒黄酒煮20分钟。煮过的五花肉捞出洗干净浮末,擦干水分,拿牙签在猪皮上戳些洞以便入味。随后切成两指厚的长条,猪皮向下在米醋中浸泡十分钟。
宁澜用花椒、八角、桂皮、丁香、小茴香、白胡椒自制了五香粉,加上白糖,盐、黄酒和酱油调成料糊,均匀的刷在五花肉上,悬挂通风处风干六小时。
等肉风干的时间用来做蜜三刀,蜜三刀需分别和皮面、酥面,皮面用面粉水、猪油和成面团后,盖上湿布松弛半小时。稣面则需多加一味麦芽糖和少许盐巴。蜜三刀的“蜜”,指的的就是麦芽糖,古代把用麦芽糖做成的小吃,统称为“蜜食”。
酥面和好后,擀成3厘米厚的长方块。松弛好的皮面擀成和酥面大小一样的形状,刷一层水盖在酥面上。两层面再擀薄一些,规整成厚约1.5厘米有棱有角的长方形,最后在酥面上洒上一层白芝麻,轻轻按压避免炸的时候掉落。
面团一分为四,再挨个切小块,切的时候每一块都要划上三道刀痕,这也是蜜三刀名字的来由,相传是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时在一次诗会上亲自命名的。
锅中热油,油温一定要高,再放入面坯开始炸制。油温过低,面坯容易吃油,炸出来的蜜三刀就不好吃了。
小锅把麦芽糖浆熬制拉丝,放入炸好的面坯翻动,让每一个面坯都均匀的滚上糖浆,蜜三刀就做好了。
放凉的蜜三刀,薄薄的一层皮面酥酥的,里面则又软又糯,咬开还有蜜汁流出,吃的时候最适合配上一碗茉莉花茶或者红茶。
到了半下午,猪肉已经风干好了,刮去猪皮上的料糊,刷上一层醋,再抹上一层厚厚的粗盐,放进泥炉里面烤。烤约45分钟取出把猪皮上的粗盐去掉,再刷一层醋重新烤40分钟就可以了。
烤制过程肉香和香料香充斥在整个小院,仿佛还可以听见油脂滋滋往外冒的声音。烤好的五花肉金黄鲜香,外皮又脆又酥,咬一口“咔嚓咔嚓”的,而肉香不腻,哪怕是平时不爱吃肥肉的也可以多吃几块儿。
“嚯,”这一顿饭下来,满足的很。吃完饭宁澜就开始犯困,摊在火堆边的躺椅上,有一下没一下的撸五福和四喜的脑袋,还有小九和泡泡儿的,总之雨露均沾。
“少爷,小心着凉,”阿北贴心的拿来一个毯子给他盖上。
“谢谢,”宁澜怕宁磊和阿北吃多了肉晚上不舒服,轻声提醒道,“吃不下就别吃了,小心夜里难受。”
“还有这么多,不吃太浪费了,”盘子里还剩十来块儿肉,宁磊拿菜叶子包着,又顺下去几块儿。
宁磊和阿北好不容易把肉吃完,都撑的不行。宁澜挣扎着起身带着他们和猫猫狗狗出门散步消食。外边天已经黑透了,但家家户户门前都点了灯笼,红盈盈的灯光照着,给寒冷的夜晚添了一层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