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庄稼淹坏了不少,村民们都忙着补救,宁澜的栗子树也淹死了几株,只好再嫁接几颗栗子苗补上。
7 月底,官府来核查了洞溪村的空屋数量,于 8 月安置过来十余户流民。
这些流民官府每户都给了安家银子和粮食,并发布了十年内开出的荒地不收税;民户个人财产区域不得砍伐,其他都可自行经营等一系列政策。
此外县里修堤修路,大兴土木,都由灾民代工,好帮助灾民早日度过难关。
李小墨也回来了,他在防治瘟疫中立了功,军中要嘉奖他,李小墨提出想回家照顾年迈的爷爷,军中虽不情愿还是放行了,并把李小墨安置到流民队伍中,由官兵一起护送回村。
宁澜听说李小墨到家了特地送过去两坛桃花酿,“改日和小书来我家吃饭,我把我弟弟妹妹介绍给你。”
“好,”两人相视一笑,好友的默契尽在其中。
去镇里的路还有一段被冲坏了,宁澜最近就天天在家待着,空了做些碰糖在村子里卖。
碰糖是麦芽糖做的,小麦水中浸泡一夜,平铺在垫了一层纱布的蒸笼上,一天洒两到三次水。等小麦的嫩芽长到 4 厘米高,糖分最多的时候,把麦芽起出来清洗干净剁碎,和蒸熟的碎米饭拌匀发酵。
发酵完成过滤出的汁液,大火熬煮到冒大泡再转小火,直到糖液提起流下呈倒三角的状态就熬好了。
熬好的麦芽糖不那么烫手的时候,揉成长条扯开对折再扯开,这样来回重复上百次,直到手中的麦芽糖变成奶白色并呈现出清晰的纹理就好了。做好的碰糖切成小块儿,再撒上一些熟糯米粉防止粘连。
碰糖看着硬硬的,实际上吃起来软软的,又软又甜,吃完整个人心情都很好。
宁澜把摊子摆在家口,有一搭没一搭的卖着,一文一块儿的糖家家不是天天都买的,宁澜也就是做出来甜甜嘴,不指望赚钱。
小书和小墨过来的时候,宁澜准备的都是家常便饭,几人吃完饭坐着聊天。
李小墨还要继续行医,同时家里的几亩地要种成药材。李小书则是继续读书,若是过两年能考上秀才,李小墨就要把他送去外面求学。
李小墨虽说不出读万卷书行万里里的话,但是知道走出去才能看到天地之大,而不会一辈子都被困在这小小一隅里。
“宁澜,宁澜,有官府的人找你,” 几人正说着话,外面突然吵吵嚷嚷的。
宁澜出门先看见一队官兵,后面还远远的跟了好多人。宁二叔一家也跟在里头,宁安考中童生之后再往上考就不中了,这几年一直不怎么如意。
“可是惹着什么人了?”李小墨小声问宁澜。
宁澜摇头,他也很诧异,但他向来行的正坐的端,并不害怕。再看见人群中的小满之后,彻底放下了心。
“宁澜何在?”那一队官兵很快就走了过来,领头的大声问道。
“我就是,”宁澜忙迎上前去。
“我们是知州张大人派来的,”领头的官兵先小声安抚宁澜,又大声对着人群道,“洞溪村人氏宁澜,在青州防治瘟疫中立下大功,知州大人心中感念,特赏赐纹银百两。”
知县派的人也跟在后面给宁澜发来嘉奖状,赏赐了一应东西。
人群中原本抱着看热闹此时都被纹银百两刺激的两眼发红,宁二叔一家更是手心都攥出了血。
这些官兵走了这一路,在宁澜家喝了两口水就走了,只有小满留下了。
宁澜给小满端上茶水点心,“小满,九哥还好吗?”
“宁公子放心,我家公子一切都好,”这趟小满亲自过来,带了张九如的信还有好多他从州城里搜罗的好吃的。
“烦你替我谢过九哥。”
宁澜留小满住了一晚上,他熬夜做了烧栗子,又打点了好多东西叫让小满带回去。这些东西都是宁澜自己做的,外面也买的到,宁澜却总觉得不够。
小满走后,宁澜也抱着张九如的信翻来覆去读了好几天,读到纸张发卷才细心的收了起来。
官兵的到来让村子里热闹地讨论了好几天,宁家本族的人走在外面腰杆也倍儿直,都觉着长脸。
这边议论还没有停,宁澜又扔下一重磅消息,他要招三十名工人开荒,一天 40-50 文工钱不等,不管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