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而且刘康民如今已经结婚,有了家庭,他目前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张友岁虽然比况叶小,但现在也有二十一,如果在回到九大队,那么他的婚姻必然会成为一个难题。

除了两位友人信件中有下乡的事,况家父母寄过来的信件,也说起这件事。

潭城也在今年下半年,开始筹备知青下乡的工作,如今在陆陆续续的动员。

而况家小弟和小妹就在动员目标之中。

况家小弟,六六年高中毕业。如果没有动荡,按照政策的话,他六七年初应该就会被动员下乡。

况家小妹目前十六岁,是六七年的初中毕业生。学业因为时局动荡的原因,并没有再继续,也属于需要动员的范畴。

况家父母给况叶来信,也是想参考一下他的意见。

对此,况叶在回信的时候倒是给了些建议。

结合刘康民和张友岁的选择,他希望要是况家小弟和小妹都要下乡的话,最好能在潭城附近的农场,虽然干活是辛苦,但生活保障比起下乡插队好太多。

农场如果实在没有名额的话,潭城郊区附近的生产大队插队也行,毕竟离得近,有什么事家里人也可以支应。

至于什么热血上头,远离家乡去更加偏远的地方下乡,他这边也有活生生的例子给况家父母说说。

虽说况叶生活的九大队风气不错,在加上他自己也不是拈轻怕重的人,和队员们相处算得上比较和谐。

但在大量知青自行回城之前,一些生产大队的知青,和所处的生产大队的关系可谓势同水火。

观市这边还不属于边陲地区,当地民众的生活习俗虽然与潇省有所差别,但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

而一些更为偏远的地方,少数民族居多,习俗更是大不相同。

刘康民回城之后遇到不少知青,之间也各有交流,在通信的时候给况叶讲过一些从边陲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回城的知青当初的境遇。

因为习俗的大不同,到这些地方下乡的知青,不管是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至于人烟稀少的边疆地区,况叶就更不建议况家小弟和小妹去到这些地方。

他在原来的那个时代,在上学的时候,对于知青上山下乡的了解虽然不多,但还是知道几个边疆地区的知青是有多么的艰苦。

北大荒、西北荒原,以及云省建设团,这三个地方的知青苦与泪无数。

来到这个时代后,对边疆地区的开荒,他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他和简修文的联系没有断,关于北大荒的情况,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这一年,简修文跟着其外公外婆和母亲,去到了更北边的农场,他们的生活况叶知道些许。

更是从简修文几次拜托他帮忙,侧面了解到那边的情况。

通信的时候,简修文还给况叶讲了一个他觉得有些离谱的事。

这事也是简修文从农场的知青口中听说的。

那就是当初一群热血上头的知青,前往北边农场的时候,所带的行李透露出一些人对这里的认知严重不足。

一个小姑娘的父母觉得北方寒冷,给其专门准备了行李,但却有些离谱。

他们怕柴火取暖有限,竟然让小姑娘带了一个沉重的檀木箱,里面装有半箱煤炭,半箱书册。

这样的行李,让人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吐槽。

冬季气温在零下三四十度情况下,半箱煤炭能有什么用呢。

况叶很快给况家父母回了信,希望他们能有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