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但这种想法只能自欺欺人,真正的事实是,他还是觉得有可能,所以总是控制不住的去关注这俩人,而且心中的怀疑愈演愈烈。

有了怀疑,下一步可以是去证实,也可以是立刻行动,把所有未发生的,都扼杀在摇篮里。

但在孟昔昭行动之前,他又在小池塘边偶遇了这俩人,太子陪苏若存赏花,同时也是让苏若存考校他的功课,考校结束,他走了,苏若存本想回去,但一转头,她就看见了孟昔昭站在那。

两人离得不远,沉默的对视。

谁都不觉得尴尬。

孟昔昭坦荡,因为心里有鬼的人不是他,而苏若存更坦荡,心里有没有鬼,端看那人如何想,自认为是错的,便是心里有鬼,若自认为没错,那自然,一切牛鬼蛇神,都不会出现在自己的心中。

眼神当中,确实能说很多话。

孟昔昭望着那边的苏若存,她已经孀居近六年,如今的她,正处于女子最好的年华当中,有各种名贵药材的保养,她看着比真实年龄更年轻。

可这张脸,外人是看不到的。

苏若存日日教养太子,也日日教养自己,从她说自己想读书开始,就没有一天断过,一年三百六十日,藏书阁里的书,都快被她翻遍了,仲长统的《昌言》是她最喜欢的,看了大约几十遍,她本就是个很厉害的女子,如今又读了书,知道了天下之势、从未有什么是新鲜的,分分合合、起起落落,所谓天意,也不过是虚伪的人意。

人决定人要坐稳皇位,人决定人要推翻皇位,人决定人走上荆棘之路、并杀出重围。

孟昔昭和苏若存,这六年里的接触并不多,两人都要避嫌,所以很少见面,但每次见了,两人都会卸去对外的面目,以本性相对。

在孟昔昭面前,苏若存不会继续伪装天下第一好的太后,而在苏若存面前,孟昔昭也收起了锐气,不再用纨绔的那一套行为举止,而是平心静气的和她说话。

但今天,他俩什么都没说,只是互相看了看,然后就默契的各自转身离开。

回去以后,孟昔昭默默坐在椅子上,不知过了多久,崔冶回来了,他看见孟昔昭这个神情,不禁走过来询问:“二郎,发生什么事了吗?”

孟昔昭抬头,看着崔冶眼中的关心,他的喉咙滚动了一下,然后吐出两个字来:“没事。”

……

第158章 番外:兴明

兴明五年冬,耿文锦因出言不逊,被皇帝下狱,大理寺卿臧禾奉命调查,牵扯出他收受贿赂、偷梁换柱、任人唯亲、贪污军饷等等罪行,三公同审,耿文锦当堂认罪,于一月后施以€€迟刑罚。

……

拖了整整六年,军权总算是过渡成功了,曾经的耿文锦还有谋反的机会,他要是想逃,动用自己的势力,总是能逃出去的,而六年过去,他被架空成了一个纸老虎,捏死他,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简单。

以文治武,这是中原大地上靠时间和人命摸索出来的一条安全道路,可怎么治,仍然在摸索当中,文官权力太大的时候,武官就成了鱼肉,可要分给武官权力,上层集团人人都会自危。

这是很头疼的问题,把全天下最聪明的人汇聚到一起,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这时候就要看皇帝水平如何了,精于驭下的皇帝,一个人就能把几百个人管理的井井有条,通过制衡,让每个人都物尽其用,且伸不了太长的手。

崔冶就很擅长这个,他张弛有度、赏罚分明,很多人都从当初的不得不辅佐他,变成了发自内心的忠诚于他。

他在的时候,大家都感觉很轻松。

但皇帝是不可能一直在的,早晚都要换,尤其崔家人代代短命,崔冶没登基以前又是那个德行,风一吹就倒一般,很多人嘴上没说,心里其实都在担忧,担忧自己未来的生活,又会变成什么模样。

兴明六年春,前些年经过试点的小学堂,由应天府辐射出去,终于在全国都创建起来了。

国库现在是大大的有钱,做些好事也没人心疼了,朝廷当中有主战派,很是膨胀的想要拿这些钱去打仗,把女真打下来,或者把大理打下来。

当初没人搭理天寿帝想要打大理的事,因为那时候国库没钱,军队也没人,但经过六年、不,已经是七年的发展,连御史台都知道如今应天府有多阔了,军器监的仓库装不下,已经加建了三次,没事造这么多军器干什么?不就是要打仗嘛。

如今詹不休在北方,留在那边震慑女真,还有其他蠢蠢欲动的小国;而丁醇在南方,盯着南诏残部,还有大理。

其实现在外部已经没什么问题了,别的国家也不傻,眼看着齐国强大了,当然要夹起尾巴做人,谁还敢这时候出兵呢,所以,要不要兴战事,与他们无关,只看齐国怎么想。

孟昔昭本人十分具有战斗精神,来一个打一个那种,可在行兵打仗上面,他就没这么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