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原因,还是认知差异。
如楚深和所想,他的臣子太多了。
姜云天是神医没错。
但吏部侍郎卧底归来还有着名动天下的美貌;
翰林供奉是被许多人夸上了天的诗画大家,随便一本小说引起盛京纸贵;
谢家父子被称为大宣战神,甚至许多边境百姓为其二人立下长生碑;
户部尚书散尽家财抵上数个国库,直接让天下百姓吃得起饭……
宣武一朝,明主为国,贤臣无数。
他觉得他对太医院院判分到的关心与支持,在与其他臣子相比,微不足道。
其实不然。
姜云天现在看到他,都下意识想起自己少时,第一次见到陛下。
然后,对于他而言。
从炼狱人间走到了春暖花开。
他初见陛下时,十三岁。
当时的陛下还不是陛下,还是皇子。
七岁,粉雕玉琢,好看得不像话。
对比起宫中的其他太监而言,姜云天有些不同。
能进宫当太监的大都家庭条件不咋样,进宫谋条生路。
但他不是,他不是自愿进宫的。
他的父亲是云水郡当地一个颇有名气的大夫,家中也算是医学世家。
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医,如果不出意外,长大以后会继承父亲的医馆,继续在云水郡当个大夫。
因为世代积累,姜家不算大富大贵,但他家也是县上数得上号的气派庭院。
家中钱财不缺,奴仆三两,他从小也算是好吃好喝长大,算好人家的公子。
但直到父亲在他八岁那年,救下了一个路过的商人。
商人被救下后非但没有感激之情,反倒恩将仇报,与县令、云水郡当地的其他医馆联合,想要买下姜家祖传的药方。
父亲自然不给。
那是姜家先祖呕心沥血、集毕生心血与数代人之功留下的姜家医馆的立身之本。
怎么能拱手让人?
然后,姜云天也记不清了。
就记得几个月后,姜家起了一场大火。
那场火异常大。
因为他前一日,被母亲急匆匆地收拾了行李送到临县的姑母家小住,而逃过一劫。
他当时便觉得有什么不对,但母亲与父亲都与他说,没事的,只是姑母想他了。
他再三拒绝无果,被府中小厮强硬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