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①譬如昨日死€€€€化用自袁了凡《了凡四训》。
原句: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
释义:以前的事悄败塌就像昨天一样全都已经过去了,以后的事就当作从今天刚刚重新开始.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新生活。
第68章
盛京学院的热闹一直持续了十月份,直到秋收结束,才正式开课。
如今的入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差别较大;或者说,现在的课业全部围绕农事展开,不管大小学教育,都是如此;除了“秋季入学”外,还有“春季入学”和“冬季入学”。
第一次开学是在春天,在“农事未起”的春耕大忙之前,要送‘成童已上入大学’,学习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等科目。
第二次开学是在十月“农事毕”,秋收结束,“五谷既登,家备储蓄”,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之时,命学子继续入大学,继续学习。
其余时候,也会跟着星期和寒暑休沐。
放假这块,走科考一路的学子都还沿用着老一套,安临琛没有太过特立独行。
但其他手艺类的科目,基本都是按照之前的‘玻璃教学’来的,除却最简单的一档可免费学些基础的手艺,想要学些精进的,就要参加考试,考上了才有资格交束€€继续学习;免费的最长一个月,精进班通常以一年为期,可以续,学成了也随时可以退。
这一项策略,为以后大锦的水泥工匠数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和水泥是最简单基础的免费课程,普通人从青壮到老幼都爱去蹭课听一听。
随着各种条例被理顺,盛京的综合学院迅速运转起来,成为了一个可供全国参考的‘学院模板’。
一些地方官实在不知道怎么干,就直接按着这个当标准建,里面教的东西动都不带动一下的;而有些地方的当任官聪明些,他会根据当地的产出、手工艺品、气候条件等,开设特色班;比如姑苏就有‘养蚕专业’,石塘有‘造纸专业’,引得不少人千里迢迢去学呢。
当做出这一手实绩的官员被褒奖升官后,各种特色专业如雨后竹笋般冒了出来。
虽然暂时还没看到有什么持有‘祖传秘方’的教学者出现,但就目前出现在各个综合学院的‘夫子’们,教普通人一些用来谋生的技能,已经够格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批批会些简单手艺的木匠瓦工、识矿挑泥的人才快速出现,成为了建设大锦的坚固基石。
学院欣欣向荣之际,朝廷又传来一个好消息€€€€私人报社的审核标准终于出台啦!
这个从报宣司成立不久后就被提出的政策,直到今天,总算落地了!
目前,民间是没有私人报社的,虽说一直有消息说会允许私人成立报社,但是审查标准、行业规定一直在反复扯皮。如今有发售许可的报纸只有两家,一家《盛京时报》,隶属报宣司;一家《储秀报》,隶属后宫。
一直以来,私人想要刊印些东西,就必须找官府报备,申请个‘刊号’;有了刊号才能继续,印出来说不得也没处发售没人看,亏本更甚,流程艰难,比开个书肆都麻烦。
这就导致了刊刻版比手抄版珍贵的多,以及许多人想要出版些自己的‘诗集’、‘文集’,很麻烦,是件很难的事情。
但后来报纸横空出世,又接受投稿,让一些人一下子支棱了起来€€€€若是登报了,不仅扬名,还得到官放刊刻了呀!
这让不少人养成了定期投稿的习惯,但一份报纸篇幅就那么多,人人都投,能登刊的却始终是小部分人。他们积攒的稿件自是越来越多。
现在,突然被告知私人报社能成立了!
各地大家族反应迅速,短短时间内申请表排满了报宣司卿的案头,对比之前的捐路工程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似乎全大锦的有钱人家全冒了出来。
楚蕴灵开始快速核对这些申请而后背调,附和标准者一一放行;倒是不少捐过路的人家察觉到了自己申请通过的速度远比别人要快。
一时间这些家族的掌权者老怀大慰,深深觉得这大锦朝廷值得看好。
这不,你给了钱,人家是给你真办事啊。
随着私人报社的申请越来越多,坐不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利润,更多的是能掌握舆论的渠道啊,哪怕有审核,但擦着线说话总比没地方说话来得强。
但除却老实等审核以外,也有人把注意打到歪门邪道上。
盛京城城东有不少寺庙观宇,明华坊内就有两家,一个娘娘庙,一个元真观;而在两座庙宇中间,夹着一个清幽大院子,正是《盛京时报》的报社所在地。
报社内,楚蕴灵正看着手里的一封信笑得意味声长,楚蕴言就是这个时候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