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场面之外,最难的一段特效是在李巍饰演的角色坠楼的时候。
在坠楼的过程中,他脸上带着的面具要一点一点碎裂。
这个镜头需要特别细腻的变化,同时兼顾光影的变化。
总之在这个镜头上,辛楠带着团队磨了几乎一个礼拜,大到每一个面具碎块,小到李巍皮肤上的纹理在风中的变化,每一个细节都是一点一点绘制出来的。
她也特别感谢乔翼桥是个实拍狂魔。
有
了他们在飞机上的那条实拍镜头,才让他们的特效有了抓手。
在剪辑和视效基本完成之后,调色工作就相对容易了很多。
还是那句话,这多半是乔翼桥强制要求有现场调色这一环节的功劳。
最后一步的创作,就是全片的声音了。
声音包括二部分:台词、音效和配乐。
《傩》中几乎没有太多台词,这部分比较好搞,配乐也有周皮皮负责,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难的则是音效的部分。
因为群演多、现场发声的道具也很多,音效部门每天都在进行大量的拟音录制。
在某些场景之中,音轨可能多达几百条,这几乎把声音软件都卡死了。
乔翼桥对于声音的要求和视效一样,都要“润物细无声”,这样才恐怖。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声音部门还要分析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这场戏的物理空间、画内空间、画外空间和心理空间都是什么样的?
在这样分析的基础上,那些音效才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制作。
声音往往是一部电影最容易被忽视的部门,观众在看电影的时候通常不会觉得这场戏声音不错,或者那场戏的声音吓到我了,这样都很低级。
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必然是一个整体的效果,声音起到的作用就是融合、完善这个整体,带给大家最好的视听体验。
最终,经过两个多月的后期制作,《傩》的成片终于诞生了。
而这天,郑茂导演也正好过来探班。
于是,乔翼桥就带着郑茂一起,怀着相当忐忑的心情走入了放映室。
影片第一次正式放映,开始。!
第61章
放映室的灯光熄灭了。
郑茂和乔翼桥都正襟危坐,开始看《傩》。
开篇,就听到“咔、咔、咔”的钟表声。
画面亮起,只见墙上挂着一个老式时钟,但这时钟虽然发出了声响,但分针和秒针却完全不动,只有时针在静静地转着。
镜头拉出,只见房间里,爷爷、父亲、母亲,都做着极其刻板的行为。
画面一片强烈反差的红绿色调,衬得几个人的动作显得愈发诡异。
唯有一个小房间里是正常的莫兰迪色系。
而房间里的主角小巍正玩手机、看书、踱步……只可惜,他面前的任何设备都刷不动,书也翻不了页。
而在他屋子的墙上,摆放着无数傩戏面具,个个面目狰狞,可怕而又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