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不是那懒的就好。
汉子在随身带的包袱里掏啊掏,又掏出一沓纸来。
“方夫郎心善,这是借据,你摁了手印,先把化肥领了,等第一批庄稼出来,卖了银钱再补上。”
啊!!!
周边人呼吸一窒。
还有这种好事。
这不可能吧!
别是啥子骗人的卖身契之类的吧!
村长不认字,可借据上还盖着官印,不是骗人的。
“老大哥,是真的,快摁。”
老汉闻言都差点喜极而泣。
旁边人心里也说不出个什么滋味,只觉得这方夫郎真是个好的,肯为他们穷苦的老百姓着想。
先头听外头人大家都夸新来的大人好啊!是个肯为民做事的,可都没实感,这会儿有了。
要是心里头没装着他们老百姓,哪里能想得这般全面?
只会想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滚蛋。
镇上那些铺子,即使大冷天的,他们冷得直哆嗦,想在里头买点棉花回来给老人孩子做床被子,可一问价买不起的时候,人会这般吗?会说少点给你,或者打欠条,有银子了再补上,先拿回去把这个冬季过完吧这种话吗?没有,直接就将他们赶出来了。
不怪谁,因为人就是做生意的。
可方夫郎本不用这般的······
老汉摁了手印,卖化肥的汉子问老汉要几袋?然后在借据上头画了三个横杠,帮他把三袋化肥从牛车上搬下来。
这就成了。
自己也能用上化肥了,老汉都不敢置信,想给人下跪:“谢谢小兄弟,谢谢小兄弟。”
汉子明白他的感受:“要谢也是谢方大人和方夫郎,我先头拿货的时候没银子,方大人和方夫郎却是先给我拿了,也是让我后头再补上。”
老汉高兴道:“都谢,都谢,大人和夫郎是个好的,老汉会念着这恩情的。”
这种事,几乎在每个村都有上演,这个村还好,有些村,那真是穷得连一百文都凑不出来。
只要不是那等懒汉,家里遭了事,穷得紧实在是买不起化肥的,都可以先欠着。
大人好啊!能为着他们穷苦百姓着想。
赊了化肥的,更是连连掉眼泪,感激涕零。
不然先头就听外边人说这大人是个好的,不过没搁眼前表过好,厂不建他们村,人也没接触过,化肥也不是白送,是他们花了银钱买的,除了条水泥路,大家多是叹一句,苍天有眼,来了个好的,不压着他们老百姓了,然后再多的就没了。
旁儿县的百姓,对方子晨不同平详村,安和村那边一样,那么的尊敬和爱戴。
可这会儿心头都感动呢!说不出什么滋味,心里就是涨。
方子晨名声又有了,更加深入人心了。
桩桩件件,看似都是很小的事,可在老百姓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种善意的、甚至可以说微不足道的举动,最为致命。
于是,在他后来跟着几万人远赴塞外打仗时,要饿死的时候,就是这帮老百姓,念着他的这个恩,自己筹了粮,不顾危险,甚至从没出过远门的他们,自己拉着板车,千里迢迢,不辞辛苦,亲自给他运到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