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我家还算得好,地多,勤快些伺候,也能有口吃的,像老丘家就不行了,地少啊,家里人又多,上月他老伴走了。”

老王头叹了口气,又补充。

“人是饿死的。”

那老婆子冬日里为了给家里人省口粮,顿顿就只吃一点,还撒着谎说自己刚出锅就在厨房吃了,后头饿晕在厨房里,腊月里又冷,家里也没啥补的,老丘借了银子去镇上买了半斤大白米回来熬给她,她是啥子都不愿吃,说浪费那银子干什么?她老了,顿顿的吃不饱也没有力,做不了什么活儿,活着也是拖累。

若是不走这一趟,有谁跟方子晨说这话儿,他一定觉得夸张。

可不说生产力不行的古代,就是近代,不也是有人啃过树根饿死过?

路有冻死骨,易子而食这种事儿,向来都不是说假。

“每年到了冬天,家里粮食紧张了,又冷,村里总是死人。”村长说。

方子晨沉默了半响,声音有些闷沉的道:“别的村也是这种情况吗?”

“我们荣和村,荣兴村,下平村,方牛村······”村长掰着手连说了几个村名:“我们这些村情况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再远一些我就不晓得了,以前还好一点,种的勉强够填饱肚子,后来······”他说到这里就不敢再说了,但也能懂。

后来知府不做人,赋税重了,种出来的东西得交一半,不然省一点吃,还能拿些去镇上卖,换点银子,买些油盐,冬天冷了,能扯些布,买些棉。

“之前县令要政绩,我们村里人去的多了,还要挨罚。”

前年荣和村死了十二人,三个没满月的孩子,一个汉子,一个夫郎,两个妇人,剩下的全是老人。

不是全饿死的,有几人是受了寒,吃不起药才去的。

县令大发雷霆,让衙差将他们几个村长喊去,骂了一顿。

吃不饱就买粮啊!

受寒了就买药,这都不懂?

这谁不晓得?

可银子哪里来?地里种的都不够吃,到镇上帮人做活儿,一天几个铜板拿回来了也不敢花,得存着,因为后头要交人头税。

外边大家不晓得是个什么情况,以前汉子十四,姑娘哥儿十五方需缴纳这人头税,可前头县令来了没过两年,就改了,说人头税人头税,那就是按人头数的,管你几多岁,官差下来收税当天,产妇孩子生到一半,头刚从产道出来,有脑袋的都得交,好,这个也得算一个。

人头税重啊!

那不生行不行?

这也不得行,不想生,可怀了也没办法,也总不能绝后啊!

没个后人,以后死了,到了底下怎么见列祖列宗?

苛政猛于虎。

方子晨点了点头,又问了些别的。

老王头没有多想,方子晨看起来不好招惹,但只说这么一会儿话,老王头觉得这贵人还是很好接触的,态度平和,没半点的看不起他,有些问题他答不上来,人也不生气,只当人是外头来的,好奇,他问方子晨从哪里来的,一听是涸洲城里来的,又说怪不得带那么多人呢!听说外头有些道上有土匪,你没碰着吧,方子晨哼了一声,说碰着了,不过没事,他左一拳右一拳,就把那些土匪子全打趴下了。

老王头笑呵呵的,觉得他好会吹牛,聊着聊着,就喜欢同方子晨唠了。

赵哥儿听方子晨吹大炮,把老王头说得一愣一愣的,拼命忍着笑。

到了午饭的时辰,在老王头家吃了一顿,老王头大儿子还想抓只鸡来招待,被方子晨拦住了。

最后就一锅‘粥’,外加两碟炒青菜。

老王头老树皮一样的双手不停的在腿上搓着,拘谨不安:“家里没啥子好东西,几位贵人别嫌弃。”

方子晨又怀念起糙米饭了,那玩意儿吃着虽是划嗓子,但起码看着还有食欲,这一晚黏糊糊不绿不蓝颜色无法形容的‘粥’,味道实在是怪得紧。

这会儿外头还不长野菜,地里干,菜也长不太好,往年村里人都会把红薯叶割回来,切了晒干,吃之前泡一泡,再和着青菜、红薯一起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