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三顿饭,每个月拿工钱。有休沐的时间。年节还发奖励。一年四季的衣服都不用发愁了。比给县太爷当衙役都舒坦。
“都是朝廷户部直接开的厂,你们想想,那不相当于吃皇粮吗?我们读书人多少人都没这样的机会。但是朝廷却给你们这样的机会。多少人羡慕啊。”
百姓们听着都陶醉了。
真的有这样好的待遇吗?
当工人竟然那么好?
书生具体的讲了人家的伙食,讲了每个月多少工钱,过年还发肉呢,几斤肉,白面粉。
百姓们果然心动了。只是他们还是对朝廷有点儿不信任。总觉得朝廷不会对他们好。
“你们应该很多人因为生育政策分到了土地吧。”
书生这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人都点头。兴奋的表明自家分了多少田地。不止儿子有田地,女儿也有。
“这就是户部尚书谢大人提议的政策,如今不是让你们受益了?这次也是谢大人提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害你们?难道你们不信任他?不说田地,还有那个农具,你们难道用着不好?”
—说这,那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原来是谢大人啊。
他们其实对谢大人并不是很了解。但是当初用土地奖励生育政策,给很多人带来了好处。很多人从佃户变成了拥有土地的农户。直接—个阶级跳跃。自然让人忍不住去感激拯救他们的人了。
土地,农具,都是对农民有很大的好处的。
有了这两个基础,哪怕谢来在其他地方的根基比不上东州府,依然能得到群众们的信任。
于是书生之前讲的话就有了可信度了。
很多人都越发感兴趣,围着书生讲外面的事情。各家各户还拿出吃的来招待书生,盼着书生能多留两日。
可惜留是不能留的,读书人还要赶路去其他村子宣讲呢。
读书人离开之后,只留下这些让人心动的消息在百姓们之间传递。
“要是真的搞学习,你们要送孩子去吗?”
“去啊,咋不去呢,总比在外面胡混强。”
“那成年的呢,不干活了?”
“干完活也去,不是说能当工人吗?真要是能考上—个,那可不得了。”
也有人想闷声发大财的,面上说不去,背地里就叮嘱家里孩子一定要好好学。到时候考上工人,就不用下地干活了。
有了田地日子是好过了,但是也很辛苦啊。一年四季的就在田地里弯着腰。风吹日晒雨淋的。要是能有别的选择,自然要选更好的日子了。
“咱家不奢望考啥科举,但是肯定要考个工人当当的!”
“孩子他爹,女娃子去不去啊?”
“去,咋不去呢,没见东州府那情况吗,那书生说了,好多人都后悔呢。到时候儿子考不上,女儿又没去,啥也没落着!”
在孩子爹眼里,虽然女儿没有儿子精贵,但是总比外人要亲的。女儿过得好,肯定也比外人过得好强多了。
有个工作也好说个好婆家,以后也有面子。
这是他们简单的想法。
通过当地同志会成员的下乡活动,这事儿还真的传播得挺快的。反正很多人都开始议论了,很多人还互相打听。甚至开始期待这个事情的到来了。
但是其中也不是没出波折。
比如同志会的人遭到了当地地主的驱赶,有些甚至还动了手。因为这些人是读书人,所以不敢要他们的命,但是还是受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