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爷几人也学他一样闲逛,带来的小辈负责干活,偶尔还要应付老人家的刁难——天文地理、工商经济、排兵布阵,凡所种种,皆在考教之列。
时柯座师不在,最近苦夏,去了山庄避暑,顺便逃避上门送礼的人,找不到他学生就来找他这做师父的,烦,一气之下走了。
时柯:“……”
他只好拉着冯浩问有没有人想著书立传,发表自己看法的。没有著书的想法,您看有没有人写文稿讨论学术的,咱们就当办个学院刊。
“来学院教教学生,与诸多大人交流笔墨,有事也可弟子服其劳,也可让诸位学子有奋进目标。”
不过这群老大人不是来教学的,单纯是研究学术的,顺便给他们学术碰撞的地盘,俗称“吵架”。
冯浩想了想这群同僚的杀伤力,本着看热闹的心态点点头,他支持时柯的想法,不止如此,他还想出两本刊物,对打擂台,隔空对线,发挥不好还有重来的机会。
时柯:“……”
时柯:“不愧是您。”
一路人行至小厨房,去蹭楚渠的山长特供,又名“养身套餐”,清淡低油盐,饭后一人一杯养身茶捧着交流对时柯提出的学院改革的看法。
“专项科目需专业人才,比如兵部催得急的工匠。”时柯提到这个就想吐槽,“唐子溪连夜加急三封信催我有什么用?我又不能给他大变活人。”
“就算变出来活人,可是知识没进脑子,有什么用?各种器械、火器、钢铁冶炼都急需人才,除了百年不遇的天才外,人才长成起码数十年。
“且不说火器需要人,勘测矿产也需要人,冶炼矿产的工坊需要有经验的工匠,人太少,限制又多,这行没什么出路,恶性循环。”
是故想培育专业人才,任重道远,道阻且长。
时柯呷一口茶,苦到沉默,其余人就此展开讨论。
楚渠只稍微一看就知没有数百年根本做不到,所谓的十年也不过是打个底子,真要做到,怕是百年之后了。
“也不尽然。”时柯想到尖端人才的创新能力,尤其是研究完火药又想转行研究电学的道长,发自内心地敬佩其人。
衣食住行,天下万民皆逃不开这四个字。其中“行”是将天下万民交织在一起的利器。一旦玄风道长在电学上研究顺利,方便商业往来,人才流动,又何苦烦恼人不够多,不够用的问题?
只要进入工业时代,一切的一切都将加速进入高速发展状态,不论军事亦是民生,大燕将会走在前列,开创未来!
这一小会闲聊被呈送至燕文帝面前,深思熟虑之后,燕文帝也是叹气,时间,时间太短,能用之人太少。
不过这倒是让燕文帝萌发了一个念头——送时柯去礼部掌管书院和科举考试,有此身份可自由插手下一代的教育。
朝堂上关于时柯去哪就职的争端终于落下帷幕,此刻距人回京述职不过一月,让人再度感叹不愧是时大人,燕文帝的心腹宠臣不外如此。
次日一早,张成来了。
此番见面,张成不再是上回的乔装打扮,反而一身庄重礼服,身后有两个小太监跟随,还有一干禁卫分列两队护送,他神情肃然,道,“布政使时柯接旨。”
时柯随即行礼,待人读完后,不由面露讶异。
他还以为会去六部轮值,从侍郎做起,没想到圣旨中直言他接下来是“礼部尚书”!这不合以往规矩,诸大臣居然没闹腾起来?
还有礼部尚书,若是没记错,其人还未到致仕之年,本人亦无大错,为何如今会退位?
张成宣读完毕,笑嘻嘻道,“恭喜时尚书。”
时柯接过圣旨,仔细端详,确凿无疑,接任礼部尚书的位子。
张成小声道,“应大人如今已入内阁,顶了空缺。”顶了谁的空缺自不必说。
当初清算二皇子时,佘家一并在内,佘阁老晚年因不肖子孙不得善终,令人唏嘘,念及行为作风,又让人叹气摇头。他人离开内阁腾出位子,当时并未直接定下阁老人选,内部选议这一流程耽误三年五年都是正常。
如今竟然快速走完流程,入主内阁,结合时柯本人成了礼部尚书,不禁给外人一种“挪开位子”的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