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香辣味顿时攻克所有人。
时柯腾不出手来比大拇指,只能口头夸奖一番顺便加月例奖励,“林大厨技术越发精妙,做得好!每月再加一条稻花鱼。”
林大厨笑呵呵谢过时柯,“多谢老爷的配方。”
炸串和关东煮一出来,受到庄子上不少人的热情招待。
主要是油水多啊!
顾易管家可是看过了,这些东西倒了半锅热油!
油价本来不低,也就他们老爷仗着茶馆盈利可劲造作。
这会儿油坊普遍的油有芝麻油、豆油、猪油三种。
茶油、花生油、玉米油还没有。
第一种是还没在北方盛行,后面是还没出来。
花生这种东西在大燕能找到,但是没有用来榨油。玉米就不用说了,他刚弄出来,当种子都不够,更别提榨油了。
时柯记住这点,等到日后遇见花生再说。
最后一种钵钵鸡更别说了,用料更多更贵,便宜卖出去很容易扰乱当前市场的香料价格,卖贵了还没人买。
最终定下卖关东煮!
就是海货贵了点,但是他们家海运航线很快就能开通,如果开不通,这点东西也能找到平替。
相对于其他两种,关东煮价格实在亲民。
做出来的一锅连汤带料被喝了个干净。
时柯想了想,让林大厨试试做成汤料包。
“汤料包?”林大厨不明白其中意思,连忙请教时柯此为何意。
“汤料做成膏脂状,低温冷冻成型,装在不容易渗透到油纸包中,等到吃的时候放在开水中一过就能吃。”
时柯举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猪油板结,“冬日猪油的状态。”
说完时柯发现又有一个大问题,汤料凝结可以,但是保存难。
必须要密封罐才行。
不然没有真空保存,很难不变质。
不过时柯从汤料包想到了方便面,速食餐应该挺有市场吧?
行军打仗急行军应该挺需要的,方便保存,没有热汤煮泡还能拌上粉料干吃。
这么说,干吃面也能计划做一下。
于是,在时柯接连不断的灵感中,整个庄子上进入美食大比拼现场。
唯独管家和长风不在。
因为时柯给长风登记成了良籍,管家名下的店铺转到长风手下。
曾经被牧掌柜资助的京城乞儿被找来做工,长风留下来两个大的学徒,还从楚途那儿买了个大厨,就是人有点毛病。
楚途是这么介绍的,“这大厨手艺好,就是有点毛病,比较挑剔。”
为了表明他手艺真的好,还当场让人做了两盘菜,青菜炒得没有青涩气,还稍微带甜,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