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有房主种下的有两棵柿子树,表示事事如意,今年柿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大都做成了柿子醋和柿饼,剩下一小部分做了冻柿子吃。另外院中还有一些常见的花草,宁澜清出来一小块地种菜,倒也不违和。
如今这院子少一个人都能看出空荡,知达到底是怕平时阿北回来一个人太孤单,便同月儿商议了暂时住过来,反正外边租房也要钱,不如把钱给自己人。宁澜也开心他们能互相照应,就把西厢房让了出来,倒座房光照差,叫新娘子住太委屈了。
成亲的事宁澜经过一次,比知达多些经验,空了也会帮着上上下下忙活。但是他俩再怎么做也比不上长辈周全,幸得还有李大夫能多提点着。
小院里新年的灯笼还未撤下,又挂上了红绸,到了成亲那日,吹吹打打的更是叫人听着高兴。因为月儿和知达都没有什么亲戚,两边只请了最亲近的人热闹了一回。街坊四邻那里,宁澜让阿北在院外摆放了喜糖和喜饼,随他们取着吃。
仪式举行时,知达把宁澜奉为上宾,宁澜推脱不掉,幸好准备的礼钱丰厚,几人多年相处的默契,不用说出来,彼此都已从心里把对方当家人看了。
等到宁澜和知礼回到洞溪村,正月已经快过完了,两人把知达的喜糖给作坊里的人分了,原是想叫众人沾沾喜气,没成想引来一些酸话。
“唉,如今奴才也买的起这么好的糖成亲了!”
“谁说不是呢,傍了个好主子,你说我们当初咋就没想到把孩子送来呢!”
“哪轮着你送啊,再说人家也看不上,要看的上还能去买人嘛!”
“说的也是,咱们没这样的造化。”
“有时间在这儿说闲话,不如多赚点儿钱是正经,”宁守信听不下去,厉声制止。年后作坊都改为了提成制,工钱拿的比之前多,平时上工时间也不长,换别的地方哪有有这么好的待遇。这些个爱嚼舌根的人要说坏也不是真坏,人云亦云惯了,无端端总能说出那么一两句话叫人膈应。
宁澜一惯不理会这些,如今糖作坊有宁守信、宁大旺和宁守义已用不上操心。秋梨膏这边的事在方伯和宁玉的安排下也都井井有条的进行着,打初六一开工,年前剩下的一万斤梨便陆陆续续做成了秋梨膏。
京里、州城、婺州府各处也接连来了信,做好的秋梨膏没有耽搁几天就运了出去。朱明正这一回一道买走了几千斤糖,信里还约宁澜去婺州府玩。可惜山高水远,两处一来一回就得一个多月,宁澜有心也不想在路上受罪。
第64章
这最后一批梨做完, 秋梨膏作坊就得九月之后才开工了,中间这几个月宁玉带着的几名女工便没工可做,宁澜想起原来要给西北军中送干粮的事,便去找了王先生, 老先生一路走过很多地方, 见多识广,也许从他那里能得到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