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碍。”王平微微一笑,他至今未曾留须,一张俊彦颇显年轻,却又比年轻人多了一种从容态度,一举一动自有威仪,又不失优雅大气,让人不自觉地臣服听从。
“年轻人心高气傲,总是有些的,无需计较那么多,只要将事情做好就是了。”
这般说了之后没多久,就接到派去潮州的官员送回来的奏折,潮州事情已经大致平定,随着洪水的泄去,当地百姓又相继回来,因有以工代赈等方法征用劳力,新的堤坝也很快成形了,只待持续加固便可预防下一次的雨水过多。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蔡子卜也要载誉归来了。
这一次如同送蔡子卜出城时一样,太后在朝会上表示了应该去迎接的意思,百官各自沉默。
太后对此很不满意,直接道:“蔡子卜于民有功,免去潮州百姓流离之苦,又有惩治贪恶之举,于朝廷有功。这般功臣,归来之时,百官自该迎接。相国大人觉得呢?”
上扬的尾音明显有着些许不满,王平出列一步,沉声道:“潮州一事,派遣官员若干,若回归时,可都要百官相迎?武立四年,大将军护土有功,战开斡凯旋而归,百官于乾泰殿相贺,不曾出城亲迎;武立七年,大夫王俭出使莫勒,缔邦交友邻之国书,百官于乾泰殿同贺,不曾出城亲迎;武立十年,藩王作乱,前相国临危受命,领军一路,战周王而胜,归来之时,百官不曾出城迎接……
不知蔡太师理一州之地,防疫之功,可能与护土之功相提并论?可能与友邻之功相提并论?可能与护国之功相提并论?
若能,臣自当领百官于乾泰殿相贺,若不能,何德何颜以尺寸之功争百官出城相迎?有失国体!”
一语毕,四下皆静,唯余珠帘响动,是太后无意中捏紧了珠帘尾端,此时放手,哗啦啦的乱响成了朝堂之上唯一的声音。
“……相国所言过于严苛了。哀家原想着,这也算是功劳一件,百官相迎也是一出佳话,不曾想,竟让相国认为此举严重到有失国体,是哀家失策了。还是相国大人考虑周详,如此,当在乾泰殿设宴,诸卿同贺。”
帘幕后,太后这般说着做结,并不询问旁人意见。已经驳斥了一回,即便觉得如此也未免过于兴师动众,但王平没有再说什么。他不吭声,旁人也都默认,到底是太后,她的凤口一言总要得些脸面。
“退朝——”太监长唱,帘幕后的太后先皇帝一步离开,苏公公转手把皇帝抱下御座,交给旁边的小太监之后,快走两步到王平身边,“相国大人何苦与太后不睦,此等小事,无须如此苛责。”
自从上次因科举一事与苏公公算是不欢而散之后,两人之间就少有交谈,此时听得对方这类似关切的语言,再看对方脸上那莫名的同情神色,王平心下迟疑,道了一声“多谢”,不再多说。
苏公公显然也不想多说什么,说了这么一句便匆匆离去。
王平迈步而出,等到殿外,见到还未走的大将军,对方正看着自己,便拱手一礼,以作招呼。
“相国大人傲骨铮铮,老夫佩服。真没想到当年端庄大气的皇后如今竟成了这般模样,果然是色令智昏。”大将军毫不客气地这般说了一句,见得王平色变,呵呵笑了两声说,“妇人不足与谋,李家再无人才,也不必白白占着位置了。——不知相国大人何时有空重编《氏族谱》?”
“《氏族谱》已有百年未动,如今诸多没落,也该重新汇编,只此项工程浩大,非本相一人能成,还当朝上诸公共编才是。”王平面上不动声色地与之交谈,心中却已经记住了“色令智昏”四个字。
大将军说话做事都很爽快,该说的说了,也就不再啰嗦,马上告辞先走一步,他步子大,又是军人习惯,龙行虎步的,很快便走出了二门外。
王平也不耽搁,急忙忙回了府,换了一身衣裳,就去了胡家。
因胡灵故去,胡家有意把嫡长女嫁与王平为妻,这也算是某种政治联盟,王平无意拒绝,想到家中只有乳娘照顾的次子,只与那位名为胡芳华的二八少女见过一面,交谈过几句之后,便爽快应了。如今婚事已经在筹备中,下月就当迎娶。
为此事,家中一双儿女有些郁郁不乐,盖因胡灵故去时日不长,无法忘怀的缘故。对此,王平也没多说,想着时日长了也就过去了。
他的政事繁忙,后宅之事总要有人去管。女儿林珍已经十三,以时下习俗,再有三年便要出嫁,也需要有人领着相看人家,及早定下,他也会帮忙查看人选,但对方后宅如何,总需要有个女子查探方便,哪怕这位继室的年龄与林珍相差不大。
时下情况都是如此,王平除了自己未曾纳妾,从未给儿女灌输过什么“一生一世一双人”之类的谎话,所以林杰林珍见得事情已成定局,即将成为继母的那位也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亲戚,总比旁的不了解的生人好,纵然不乐,也没阻挠。
“贤婿此来可是有什么要事?”马上要成为相国大人的岳父,胡家家主如今那是一个志得意满。
在士族之中,胡家算不得最出挑的那个,只能说是中等,这个中等还是因为有了林阳这位“女婿”的助力,大力提拔胡家人,这才能够显出些“个高”来,所以对林阳,胡家都很重视,眼看着胡灵故去,生怕林阳迎娶了别人,这才紧着推出了自己的长女——胡芳华原有婚约,是因为家中并无其他更合适的人选,这才退了她的婚约,把她重新许给了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