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嫉妒自己的朋友罢了。
朋友拥有他所没有的一切——好人缘、丰富的学识、翩翩的风度,朋友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片赞颂之声。
甚至……即使对方已经拥有了一切,却依旧真诚和善对待每一个人。
正是因为对方的恩惠,马彦文才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拥有如今安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此感激,而是滋生了无尽的阴暗。
嫉妒这种情绪在马彦文内心无限扩张,让他不仅对朋友充满恨意,更是发自内心地想要毁了对方。
因而在他的回忆里,他将自己描述成了一个“朋友”那样的人,却极尽全力去诋毁他的朋友。
若非他的所作所为被发现,他甚至不愿意坦诚。
对陆煦而言,对马彦文这个角色的演绎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的马彦文平平无奇,丢在人堆里也找不到,至于后半部分的马彦文……人性之恶在他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朋友并非死于他手,但在对方向他求救时,他却选择了袖手旁观,在朋友确认死亡时,他内心甚至有一股窃喜。
就好像挡在他面前的阴影彻底消失,对方的死反而让他觉得快乐。
木琅说这个角色适合他的时候,陆煦相当疑惑,甚至忍不住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以至于自己心目中导演拥有那样的形象。
不过陆煦确实对这个角色很心动,这是他从未驾驭过的类型。
看到剧本前半部分的时候,陆煦只觉得平淡,怀疑马彦文被囚禁的背后藏着什么玄机,比如他是罗鹰那样的大boss,或者他其实身怀绝技,却凭自己的努力挣脱了囚禁。
但陆煦完全没想到的是,马彦文竟然展现出了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坏”的最高点。
升米恩斗米仇,朋友对他恩情越深,却越是招致了他的嫉妒与恨意。
剧本的后半部分描述几乎让陆煦后背发凉。
他那时候明白,为什么木琅非拍这个剧本不可了。
好歹是圈内数得上号的大导,木琅根本不缺剧本拍,之所以选择这个剧本,自然是因为剧本本身的吸引力。
陆煦会接下这个剧本,也是因为马彦文这个角色带来的挑战。
他才拍了《夜观天象》和《编号A77》两部角色形象相对比较单一的电影,再拍一部复杂点的,刚好作为调剂。
剧组规模虽然小,陆煦甚至都没和其他演员拍几场对手戏,可剧本的关键在马彦文身上。
之前拍了几场戏都不对味,陆煦细细琢磨之后,重新写了马彦文的人物小传,对角色进行了扩充。
在陆煦看来,剧本对马彦文的设定有反转,既然他自己被这个设定惊讶到了,那么他的演绎必然要让观众觉得惊讶。
陆煦把剧本从前到后仔细盘了一遍,笔记记得密密麻麻,说实话,陆煦也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演员,凭感觉去演完全可以,然而剧本在那里,陆煦觉得,如果自己的演绎有一丝不到位,观众对剧本、对马彦文这个角色的观感就会产生变化。
在这一点上,陆煦有自己的坚持。
木琅导演也对陆煦坦白了——他之所以邀请陆煦,也是考虑到陆煦这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