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买地

春末,一场雨落下来。

农人终于有喘息的时刻。

天气阴沉,即便开着窗,室内光线也有些昏暗。

秦劲坐在书房,也就是堂屋西边那间,他提着笔,正聚精会神的构思《郭记茶馆笔记叁》的情节。

腊八上市的《郭记茶馆笔记续》,首批刊印了三千本,后续又刊印了两千本。

这两千本,随着外地商旅的到来,已卖得七七八八。

昨日,周康宁郭信恳与郭厚来了五里沟。

小夫夫是常回家看看。

郭厚则是来送两千本的润笔费。

一本他可得三十文,两千本就是六十两。

六十两!

另外,《郭记茶馆笔记》的精装版,陆陆续续的又卖出去二百多本。

上次只卖出八十多本,郭厚按一百本给他结算的润笔费,此次减去那十多本,也有二百一十本。

一本他可得一百五十文。

二百一十本,那就是三十一两五钱。

六十两加上三十一两五钱,又是近百两银子!

算上腊八那日结算的一百零七两五钱,两次共得一百九十九两银子!

暴利!

赶得上他家摆摊的收入了。

更关键的是:不辛苦。

他只需要坐在家中,搞一些设定、大纲,再审审稿,余下的都交由郭厚去做。

然后小钱钱就飞来了。

续作的精装版,如今也到了刊刻的阶段。

精装版里有插画,得先寻画师画画,画完之后交由匠人刻版,这一套流程走完,才能印刷成册。

耗时久,程序复杂,因此售价就高。

但利润也高。

续作比第一本更火爆,精装版的销量会更高,待明年此时,又是一笔小钱钱入账。

这叫人怎么不欢喜?

叫人如何不积极?

一向好逸恶劳的秦劲,昨个儿收了银子,今日就坐在桌前苦思《叁》的情节了。

地府三篇叫好又叫座,不用说,《叁》必定还要围绕着八斗大人展开。

正低头琢磨着,隐约有咯咯咯的笑声传来。

他不由放下毛笔。

看来两个宝贝蛋醒了。

穿过堂屋,进了卧房,果不其然,秦小响、秦小鱼趴在炕桌前,正在玩识字板。

这套识字板是秦小响秦小鱼的两岁生辰礼物,共有二百多个字。

包含家禽、水果、自家人名字等一些常见字。

比如说羊字,何木匠将木板做成羊的形状,上面再刻一个羊字。

每一个木板字都打磨的光滑圆润,还上了漆。

哪怕何木匠给了亲友价,这一套也花了将近五两银子。

但这些花费是值得的。

秦小响、秦小鱼拿到手之后,只花了不到一个月,就已经认识二三十个字了。

而且,再过两年,就能留给他们的小舅舅用。

等将来秦方李娇有娃了,也能用得上。

反正是木制的,放个十几年没问题,因此秦劲就花大价钱定制了一套。

“这是猪猪,就是你常说的,人之猪、性本善那个猪猪。”

叶妙拿起一个猪猪形状的木板,在秦小鱼眼前晃了晃。

秦小鱼说话不利索,常常把人之初念成人之猪。

秦小鱼伸出小爪爪去抓木板字:“猪猪,猪猪,香猪猪。”

一旁的秦小响听了,立马反驳:“猪猪臭,臭的。”

叶妙乐,将猪字放到秦小鱼的小胖手里。

之后伸出手指戳了戳秦小响的脸蛋:“你们俩说的都对!猪圈里的猪猪是臭的,饭桌上的猪猪是香的。”

秦小响闻言,立马道:“看猪,去看猪。”

“……外边下着雨呢宝宝。”

叶妙揉揉他的小脑袋,低头去找雨字。

还喊秦劲一起找。

秦劲先亲了亲两个宝贝蛋,这才去翻炕上的各种木块字。

但秦小响已经惦记上看猪了。

小嘴巴里嚷嚷着看猪,看猪。

见爹爹、阿爹自顾自的在木板字堆里扒拉,没有带他看猪的意思,于是小嘴一瘪,哇哇哭了起来。

叶妙:“……”

秦劲:“……”

唉。

要是在现代就好了。

各种玩具目不暇接,绝对能哄得秦小响转了念头。

最终,秦劲还是一手抱着他,一手撑着伞去隔壁老院看猪。

等看完猪回来,他鞋底满是泥泞。

他换了鞋子进屋,秦小鱼正在吃羊奶小馒头。

如今他们俩的三餐与大人一起吃,但半晌时会加餐。

秦小响也有些饿了,一挨着炕,便伸出小手去抓小馒头。

叶妙也在吃点心。

昨个儿周康宁带了些绿豆糕,郭家自己的厨子做的,味道还成。

“劲哥,尝尝。”叶妙捏起一块递到他嘴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