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金榜题名之后 郑雅君 5475 字 2个月前

献给我的母亲,是她用尽全力将我举过头顶,才让我有机会去认识本书中的被访者。

郑雅君是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的关门弟子。

结下师友缘,应该是在2013年。

当年春,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开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研究。

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常务副校长王卫平教授委任我为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对整个研究项目进行设计,并指令我主持全校本科生学情调查。

6月份我们实施了覆盖50%在校本科生和全体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

几千份问卷回收并完成数据录入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数据分析牵头人。

当时还在担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的徐珂老师知道了我的难处,便向我推荐了他们院社会学专业本科生郑雅君。

一个在读本科生能胜任得了吗?起初我有点将信将疑,但一时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只好将就委托给她了。

让我喜出望外的是,郑雅君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她找了几位成绩优秀、有兴趣且想练练手的同学组成了工作小组,经过一个暑假的奋战,拿出了合格的总体分析报告。

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实际遇到了不少拦路虎,但郑雅君和小伙伴们一点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磋商,实在解决不了,再去向徐珂等老师请教。

整个数据分析工作,一点儿也没有让我操心。

秋季学期开始后,我又请郑雅君带着我的几个在读硕士生,进一步挖掘数据,做出了几个漂亮的专题报告。

她的专业能力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更让我欣喜的是,她能拢得住伙伴。

别看她不泼辣、不强势,但不管年级比她低还是比她高,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还都买她的账。

据我的观察,主要是她为人诚恳、友善,有困难有麻烦走在前面。

那一年,慕课在中国兴起,复旦大学也走在潮头。

作为《复旦教育论坛》的执行副主编,我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陆昉教授约稿,请他就慕课发展的路径选择写一篇文章。

陆昉老师行政工作实在太忙,抽不出时间来动笔。

有一次偶然与郑雅君谈到慕课,她兴致勃勃地跟我讨论起来,很有点不一般的思考。

我灵机一动,请她去与陆昉老师合作。

于是便有了那篇“MOOC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的文章,发表在《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第一期上。

这次合作,使我看到了郑雅君做学术研究的潜质。

于是建议她通过推荐免试直升到高等教育研究所来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

那年我已经过60岁了,本来不打算再带硕士研究生,但看到如此优秀的苗子,不能不动起了延揽的心思。

而郑雅君在与我们的合作中,对教育研究的兴趣大增。

我向她推荐了谭光鼎、王丽云主编的《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一书,并介绍了几位美国顶级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是如何从社会学研究转向教育研究的。

作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她完全有机会在社会发展与公共事务学院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但她最终下决心来高等教育研究所,让我十分欣喜。

对她更深入地了解,那是在成为我指导的研究生之后。

她老家甘肃张掖,少年丧父,因而比一般的孩子性格更加坚韧,更有自强的意志。

大西北民风的熏陶,使得她具有那方土地上的人所特有的纯朴、诚挚和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