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七日一大早,卯时牌子刚响,济南城里一半的百姓便扶老携幼,离开了家门。他们或步行,或赶着驴骡牛车,或乘诸色轿子,浩浩荡荡地朝着城北的大明湖而去。
济南府城的地势南高北低,城内的七十二口名泉碎珠泻玉、日夜喷涌,七十二道水波顺着地势汇至城北,形成一片广阔的湖泊。这一片水域,在唐代叫作“莲子湖”,宋名“四望湖”,金代才开始用“大明湖”这个称谓。
大明湖水域辽阔,亭堤相连,乃是济南府最负盛名的景致,风光冠绝齐鲁。可在今天,济南百姓们却没在其他任何景点驻足,他们无一例外,全都聚拢到了湖畔东南的一处六角亭子附近。
这座亭子叫作“天心水面”,乃是前元大诗人虞集所建。他寓居济南之时,就住在大明湖畔。虞集好雅,在湖中填出一块旱地,上起一亭,用了宋儒邵雍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命名为天心水面亭。
以“天心水面”亭为起点,是一连串伸入湖心的曲折半岛,皆是人工壅堆而成,造型各异,直到东侧曾堤而止。这一带湖畔垂柳成荫,绿绦蓬茸,杨柳之间还夹杂着许多黄栌,一开花便是满树絮绒,有若烟气缭绕,再配合起云蒸霞蔚的湖面,宛若仙境一般。
这座六角亭并不算大,所以赶来此处的济南居民们,沿着亭子站满了两侧的湖岸。放眼望去,整个大明湖东南一带的湖畔仿佛镶了一道黑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即使是初露峥嵘的炎炎夏日,也阻挡不了这些百姓的热情。
“小抹子,你可知道,今日这么多人聚到大明湖,是个什么日子?”唐赛儿问。
她正盘腿坐在一辆独轮大枣木车上,捻着一串木珠子。佛母今天穿着一件缀补丁的小褂,头包旧巾,活脱脱一个吃斋信佛的老太太,在汹涌的人潮中毫不起眼。为她推车的是梁兴甫,那个变态难得收敛起凶焰,弓着腰,低头默默地握着两边车把。
“不知道。”
“你一点都不好奇?”
“五月初五端午早过了,六月初六天贶节还没到。济南人自己搞的庙会,我一个金陵人非得知道不可吗?”吴定缘语气生硬。
唐赛儿呵呵一笑,袖手往附近一扫:“你瞧瞧周围,他们和平日有何不同?”
吴定缘其实早注意到了。大明湖畔的这些百姓,无论男女老少,手里都拿着一截柳枝,长短与观音玉净瓶里插的那根仿佛。就连跟在木车后头的昨叶何和吴玉露,也各自在手里拿了一根。昨叶何还买了酸枣粉、莲子糕、饴糖卷什么的小吃,和吴玉露吃得不亦乐乎。
不少人挤不进天心水面亭,便把柳枝插在路边泥土里,然后跪下叩头。他们走去湖区这一路,路边密密麻麻插满了长短不一的柳枝,如同扎起了几道柳条篱笆似的。吴定缘暗暗纳罕,插柳条按说是清明习俗,怎么济南五月底才开始拜?难道是在祭奠什么人?
他还注意到,人群中夹杂了不少白莲信众,见到有人跪拜便上前低声诵经,趁机拉人入教。
唐赛儿道:“咱们如今是在大明湖南岸,在北岸有个北极庙,里头供奉的是真武大帝。每到他老人家五月二十七日诞辰,济南城的百姓都会来湖边插一条柳枝,就当是种下一棵柳树,拜祭祝祈,希望一年平顺。”
吴定缘脱口而出:“胡说八道!真武大帝生日明明是三月初三,五月二十七是什么野日子?”唐赛儿笑了:“你说得对,这就是胡说八道。”
这句回答让吴定缘为之一噎。
唐赛儿坐在木车上,眯起眼睛:“你可知道这真武大帝跟朱棣的渊源吗?”
“不知道!”
“当年燕王起兵造反,对外宣称自己得了北方真武帝君保佑,以此蛊惑人心。他得了天下之后,给真武帝君加了一个封号,叫作‘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还发动了三十万民夫重修武当山宫观,在天柱峰顶立起一尊真武大像。据说那尊神仙的面孔,跟朱棣是一模一样。皇上既然如此上心,各地也都纷纷立起真武道场。湖北那个北极庙,是永乐三年建起来的——所以只要拿真武帝君当幌子,官府就不会来管了。”
吴定缘听到最后一句,步子猛然放缓。唐赛儿这一席话里,信息量很大。北极庙既然是永乐三年才建起,说明济南这个五月二十七日来大明湖畔插柳的风俗,并不是什么老传统。这个风俗的起源,与真武帝君没什么关系,只是拿它当个幌子罢了。
难道说,这个日子是白莲教搞起来的?刚才他看到了很多信众在暗中传教,看来是一个伪装成真武诞辰的白莲法会?
唐赛儿不置可否:“我今天带你来这里,就是要告诉你,这个真武诞辰背后隐藏的东西,与你身上的根儿大有干系。”
说完她一拍车帮子,又变回了那个慵懒的居家老太太。梁兴甫略挺腰杆,推着木车冲开人群,加速朝着最热闹的天心水面亭走去。周围百姓看到这魁梧大汉,吓得纷纷闪避开来。吴定缘怔了怔,也只能拔腿跟了上去。
他并不知道,此时有两双熟悉的目光,恰好扫过这一片地域。只可惜民众实在太多,目光并未从中识别出吴定缘的身影,迅速一掠而过,便即收回。
放出目光的那两个人,此时正站在大明湖东北角的一座城楼之上。
这里本是济南府北城墙的一个水关出口。如果大明湖水位太高,便会通过这道水关排入城外的小清河。在水关的城墙之上,有一栋观景的高楼,名曰汇波。站在汇波楼顶,湖景尽收眼底。倘若赶上夕阳,可见水波相错,橘红尽染,时人称之为“汇波晚照”。
不过此时站在楼顶的这两个人,显然并没有赏景的心情。
“万事俱备,只欠一阵东风了!”
朱瞻基双臂撑在楼顶栏杆上,俯瞰着整个湖区,信心十足。苏荆溪站在他身旁,神情依旧淡然,只是眉宇之间却微微露出一丝紧绷。
他们于二十五日晚在安山湖跟于谦分道扬镳,许下重金转乘一条快船,一天一夜便赶到了济南旁边的泺口镇。一下船,太子把苏荆溪安顿在客栈后,便自己出门去了,快到半夜才回来,满脸喜色地说他已经有了一个初步计划。
苏荆溪看得清楚。太子如此积极主动,是因为于谦这个束缚离开了,他终于有机会证明自己并非无能庸君,就算臣僚不在,亦能独立解决问题。
可到底是什么计划,朱瞻基却不肯说出来,只说次日清晨一起去汇波楼便知。苏荆溪并没有追问,追问也没用。太子不愿意过早透露,显然是怕别人干扰他第一次独立制订的计划。
如今站在高高的汇波楼上,苏荆溪听到太子说出“万事俱备,只欠一阵东风”,明白他这是暗示自己可以开口询问了。
“孔明借东风,是为了烧曹操战船。殿下借来的东风,是要吹去哪家呢?”
这个问题,正好搔到痒处。朱瞻基得意扬扬地从怀里掏出一朵铜莲:“你还记得这东西吧?”
“孔十八的?”
“不错。白莲教的香坛,都有这么一朵铜莲做信物。拿着这东西,南北任何一处香坛都会把你当自己人。昨天我在泺口镇,靠着这朵铜莲找到一处分坛,打听了一下济南府的情况。他们只是个小分坛,不知道吴定缘的事。但坛祝告诉我,五月二十七日,济南人都会跑来大明湖纪念真武诞辰。”
说到这里,朱瞻基故意压低嗓音:“其实所谓真武诞辰,根本就是个蒙蔽官府的幌子。这个社集,根本是白莲教暗中传教的一个法会,据说会有高层前去。济南各处分坛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趁着这一天在大明湖拉拢信众。”
苏荆溪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一些。
“我不知道病佛敌为什么把吴定缘弄来济南,但咱们在济南一无根基,二无帮手,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乱子搞大,乱子越大,机会才越多。这一场法会,就是咱们撬动整个局势的最好办法。这叫什么?敲山震虎,浑水摸鱼!”
朱瞻基的手掌,重重地砸在栏杆上。
不待苏荆溪问怎么把乱子搞大,朱瞻基已经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我昨晚修书一封,如今应该已送到山东都指挥使靳荣的案头。”
苏荆溪闻言大惊,上前一步:“殿下!于司直千叮咛、万嘱咐,叫您不要对任何人表露身份。”
朱瞻基不耐烦地扬扬手掌:“这道理本王岂会不懂?那封信是匿名寄出,他不知道是谁。信里只说一句,朝廷一直欲除之后快的佛母将出现在大明湖畔。山东之前闹过白莲之乱,官员对这种事最为敏感不过,靳荣肯定会发动大军前来搜捕。届时梁兴甫藏也藏不住,咱们找到吴定缘的机会就来了。”
这一招于谦在淮安用过,太子这也算是故技重施。
说到这里,他忽又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苏大夫你不知道,本王这一招,尚有深意,乃是一石二鸟之计。”苏荆溪不由得一怔,太子还有什么筹谋?
“于谦为什么不让本王表露身份?是因为我们不知还有谁参与了两京谋叛。这一封匿名信,恰好可以试探出靳荣的真心。白莲教乃是这阴谋的主力之一,倘若他敷衍塞责,不去捉拿佛母,那就一定跟篡位者有勾结;如果今日山东指挥使司倾力追查,说明他是清白的——咱们这就去找靳荣亮明正身,接下来无论救人还是上京,便不成问题了。”
对于这个计划,苏荆溪一时也听不出什么破绽,可总觉得有些未妥之处。朱瞻基见她久久不语,脸色不由得一沉:“苏大夫,你觉得哪里有问题尽管说出来,本王向来从谏如流。”
“嗯……没有。”
“既然没有,那你为何还面露难色?难道只因为这计划是本王订的,所以不如吴定缘那般可靠?”
苏荆溪觉察到了对方的隐隐怒意,垂下头道:“我只是在想,万一靳荣没来派兵镇剿,局势乱不起来,下一步该怎么办?”
朱瞻基的目光看向远方南岸的人群,长长地叹了口气:“若是午时官兵还没出现,说明靳荣的确有问题。到时候我们径直回泺口镇,快马赶去德州跟于谦会合——至于吴定缘,本王也算仁至义尽了,剩下的就看他自己的造化吧。”
说到最后一句,他的口气明显虚起来,似乎并不确定。话既然都说到这地步,苏荆溪也只好把目光转向大明湖南岸,此时正是卯正牌响,旭日半挂天外,纯澈有余而耀目不足,反衬得湖面之上、芰荷之间映泛起一层清亮纯澈的水汽,一点也看不出有什么大乱之兆。
与此同时,吴定缘却陷入了巨大的困惑。
他们一行人走过天心水面亭,却没有停留,而是撞开拥挤的人群,踏上一条开满粉荷的窄堤。窄堤向湖心延伸出去约莫百步,然后向岸边折回,形成一个钩状的小小长岛。这地方看似距离湖畔不远,偏又四面临水,与世隔绝,倒是个谈话的绝好去处。
梁兴甫体形过于庞大,便和木轮车留在了湖畔,其他人跟着唐赛儿一直走到窄堤尽头,那里立着一块太湖石,石上镌着“沧浪濯足”四字。
“我们来这里做什么?”
吴定缘终于忍不住了。从昨天开始,唐赛儿就一直在卖关子。现在走到尽头,总该有个交代了吧?
唐赛儿冲昨叶何道:“那些词儿我老太太记不住,还是你来说吧。”昨叶何抿嘴一笑,款款走到他面前,用柳枝一指水面:“这大明湖的水源,皆是济南这七十二口泉汇聚而成,冬暖夏凉。当年曾文定治齐州之时,曾经在此濯足,亲笔题了‘沧浪濯足’四字。从那以后,济南百姓都愿意来这里洗洗脚,据说有明心延寿之妙。”
吴定缘不知道曾文定是谁,也没听过“沧浪之水浊兮”的典故,更不知道“濯足”是什么意思。他不耐烦地喝道:“说人话!”昨叶何知道他肚子里的斤两,便笑道:“这是本地特有的风俗,吴公子不妨体验一下在湖里泡脚。”
吴定缘眉头一抽,他们花这么大力气,居然只是让自己来大明湖泡脚?这是哪门子玩笑?他有心拒绝,不料吴玉露在旁边忽然笑道:“哥哥你不会是嫌水凉吧?”昨叶何抚着她肩膀,亲热道:“对了,这里除了你哥哥也没旁的男人,玉露不妨先下去试试,据说这水有养颜清心的功效,咱们去给你哥做个表率。”
吴玉露眼神一亮,飞速脱下鞋袜,坐到窄堤边缘,把赤裸裸的双脚探进水去。她先是轻轻一声惊呼,很快双腿打起水花,显得惬意至极。昨叶何也不避忌吴定缘的目光,露出两条皓白小腿,坐到吴玉露旁边一起泡起脚来。她还不忘掏出两个油旋,和吴玉露一人一个,边泡边吃起来。
吴定缘暗自叹息,他这个小妹天真烂漫,完全觉察不到重重杀机,还以为只是游玩。这时吴玉露转动脖颈,冲他脆声招手道:“大哥你快下来,这水好舒服呀。”
吴定缘没的选择,只好俯身脱掉双脚的布鞋,扯下袜子,把裤腿挽至膝前,在众目睽睽之下踏进大明湖。双足一进水中,立刻有一股清凉劲儿缠绕上来。不愧是七十二泉汇聚而成的湖水,水质清冽不寒,能消杀暑气而无侵刺之感。
这附近的湖水不算深,刚刚没过吴定缘的大半截小腿。他无心享受,也不想靠近那两个戏水的姑娘,就这么浑身僵硬地站在原地,好似进了水牢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