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尼慈庆七十五岁这一年,北魏最高层人事调整中发生了一个对后来政局有重大影响的变化,就是领军将军换人了。大概在永平元年(508)底或稍后,本来担任禁军副统帅左卫将军的元珍,对,就是那个亲自动手逼元勰饮下毒酒的元珍,升任领军将军。元珍墓志这样描述他的领军任命:“始荷腹心之任,受六师之重,掩虎旅于神扉,启御侮而肃警。”墓志接着说:“延昌二年,迁尚书左仆射。”从级别待遇上说,领军将军是二品上,尚书左仆射是从一品中,不只是升了,而且还跳了一级。但两个官职的权责差别很大。平时也许看不出领军将军这个职位的关键性,但到了最上层特别是皇权本身过渡或转移的关节点上,它就比几乎其他所有职位都更重要。元珍升为左仆射,领军将军由于忠接任。
于忠当然也是宣武帝最信任的武官之一。从推翻六辅体制到平定元禧叛乱,宣武帝依赖的都是领军将军于烈,而于烈之子于忠那时一直担任左右郎将、领直寝这样的御前侍卫军官,而且他一直是宣武帝与于烈之间最重要的联系人。于忠本名今已不知,太和中孝文帝给他赐名登。宣武帝又给他赐名忠,对他说:“朕嘉卿忠款,今改卿名忠。既表贞固之诚,亦所以名实相副也。”于烈死后,于烈之弟、于皇后之父于劲继任领军将军,而于忠担任禁军高级将领中的武卫将军。同时于氏家族的多人都担任禁卫军官,可见于氏在禁军系统根基极深。
据《魏书·于忠传》,于忠曾与北海王元详关系紧张。元详甚至当面对他说:“我忧在前见尔死,不忧尔见我死时也。”于忠怒怼道:“人生于世,自有定分,若应死于王手,避亦不免;若其不尔,王不能杀。”虽然元详做手脚把于忠从禁中挤到外朝,但最后还是于忠看到了元详惨死。元详之死,史书多推给高肇,其实于氏只怕没少用力。正因为这样,后来元详之子元颢在南朝支持下称帝杀回洛阳后,虽然全力笼络朝野人物,却毫不客气地杀掉了于劲之子、位居尚书仆射的于晖。
领军将军一职从元珍转给于忠,对宣武帝来说差别不大,两人都长期在禁中担任禁卫军官,久经考验,完全信得过。可是对于高肇而言,局面就大大不同了。元珍与高肇交好,见《北史·魏诸宗室传》:“宣武时,(元珍)曲事高肇,遂为帝宠昵。”而于忠偏偏是高肇在朝廷上比较少见的、公开的对头,这种强烈的敌意,也许至迟开始于于皇后及其子元昌神秘死去之时。据《魏书·于忠传》,当于忠任河南尹时,“高肇忌其为人,密欲出之,乃言于世宗……于是出授安北将军、定州刺史”。于忠为河南尹时,还担任河南邑中正,最重要的工作是受命与元晖、元匡和元苌一起“推定代方姓族”。这四个人在元苌墓志里称为“铨量鲜卑姓族四大中正”,可能是正式名称,墓志模糊地记此事于“永平中”。而《魏书·世宗纪》载永平二年(509)十二月有论定五等诸侯选式的诏书,事与“推定代方姓族”“铨量鲜卑姓族”虽不同却相关,看来这一年集中讨论过这类问题,故可推测于忠列名四大中正在永平二年。那么,高肇把他排挤出洛阳,应该也在这一年或稍后。
但皇子元诩出生后,宣武帝调整禁军人事,迫切需要把最可信赖的人放在禁军主要将官的位置上。《魏书·于忠传》记于忠出任定州刺史不久,宣武帝“既而悔之”,又把他调回来,“复授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于忠以三卿领左卫将军(禁军副帅),堪称心膂有寄。不过定州刺史毕竟是一种荣授,所以宣武帝“密遣中使(宦官)”去见于忠,向他解释道:“自比股肱褫落,心膂无寄。方任虽重,比此为轻。故辍兹外任,委以内务。当勤夙无怠,称朕所寄也。”元诩立为皇太子,于忠“除都官尚书,加平南将军,领左卫、中正如故,又加散骑常侍”,这些职务中最要紧的还是左卫将军。
据《魏书·于忠传》,有一次于忠“侍宴”,宣武帝把自己随身带的“剑杖”赐给于忠,还端起酒杯向他敬酒,说道:“卿世秉贞节,故恒以禁卫相委。昔以卿行忠,赐名曰忠。今以卿才堪御侮,以所御剑杖相赐。循名取义,意在不轻。其出入周旋,恒以自防也。”到延昌二年(513),领军将军元珍升为尚书左仆射,于忠递补为领军将军,同时还任侍中。侍中是门下省长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各类事务,是非常显要的位置,但日常工作跟文书打交道比较多,需要一定的文化素养。于忠觉得自己不适合,跟宣武帝说:“臣无学识,不堪兼文武之任。”意思是只做领军就可以了,不必做侍中。宣武帝回答:“当今学识有文者不少,但心直不如卿。欲使卿劬劳于下,我当无忧于上。”宣武帝的一大特点是念旧,看重老交情,十五年来他对于氏诸人的信任可谓历久弥新。
这就是宣武帝末年最重要的人事调整。从领军升至尚书左仆射的元珍,本来算是高肇在朝中的一大盟友,可他次年突然病死。元珍墓志:“春秋卌七,以延昌三年岁次甲午五月戊申朔廿二日己巳(514年6月29日)寝疾不豫,薨于笃恭里第。”于是,高肇在朝堂内外比较重要的盟友只剩下王显,因为王显担任御史中尉,可以弹劾百官,又深得皇帝信任,有相当的威慑力。
当然,只要宣武帝健在,高肇以司徒之重,帝舅之尊,掌握朝权长达十二三年之威,大概也不用担心什么。即使宣武帝出了什么意外,只要高肇及时控制住皇太子,即位后搬出皇太后高英来听政,也是皇权制度下常见的操作。这就要求他要么一直跟现任的皇帝在一起,要么能及时掌控未来的皇帝。可是到了延昌三年底,高肇被宣武帝委以统帅之任,率大军征蜀,远远离开了京师洛阳,也就远远离开了现在的皇帝和未来的皇帝。
据《魏书·世宗纪》:延昌三年十一月“辛亥(514年12月8日),诏司徒高肇为大将军、平蜀大都督,步骑十五万西伐”。两个月之后,征蜀大军的前锋部队刚刚抵达梁州(今甘肃陇南),还没来得及展开对萧梁益州的进攻,就传来了罢军回师的命令。据《北史·外戚传》,高肇和征蜀主要将领如元遥、甄琛等,接到以孝明帝名义写的书信,“称讳言以告凶问”,报告了宣武帝去世的噩耗。
对高肇来说,情况真是不可思议的糟糕。不过,毕竟他指挥着北魏最重要的军队,如果有心利用这支军队,还是可能扭转形势的。《魏书·任城王澄传》:“世宗夜崩,时事仓卒,高肇拥兵于外,肃宗冲幼,朝野不安。”可见洛阳朝廷对此也是有点担心的。然而高肇不是那种敢做大事的人,而且统军诸将各有朝中音信,不见得会听他的。《北史·外戚传》:“肇承变,非唯仰慕,亦忧身祸,朝夕悲泣,至于羸悴。”自己先吓得半死了。
《魏书·世宗纪》:“延昌四年春正月甲寅(515年2月9日),帝不豫,丁巳(2月12日),崩于式乾殿,时年三十三。”宣武帝和他父亲孝文帝一样死得早,可能都是因为长期食用过多的五石散之类的补药。代北时期拓跋君主对华夏文化的吸收,至少在早期阶段,一个重要表现是痴迷于天象占卜谶纬等与神秘主义相关的知识。随着时间推移,华夏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也会乐于尝试盛行于中古早期的食散进补等医学技术。孝文帝的早死,一定与食散有关。而宣武帝是不是也如其父一样痴迷食散,我们还不知道,只是一种可能。
无论宣武帝患了什么病,他于甲寅(2月9日)病倒,三天后(2月12日)的丁巳夜里去世,的确在洛阳宫造成了恐慌。据《魏书·恩倖传》,宣武帝的最后几天,身边主要是几个恩倖左右,特别是徐义恭,“世宗不豫,义恭昼夜扶侍,崩于怀中”。朝官最早知道消息的,应该只有在禁中值班的文武官员,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侍中兼领军于忠、侍中崔光、太子詹事王显、黄门郎元昭、太子中庶子裴延儁、中书舍人穆弼、大长秋卿(宫内宦官的最高长官)刘腾、右卫将军侯刚(皇家第一大厨,同时又谋到了一个禁军高级将领的职位)等,连皇后高英(因住在北宫,与中官相对隔绝)都不知道。相关记载集中见于《魏书·于忠传》和《魏书·礼志》,但《于忠传》在非常关键的地方有残缺,造成一定的模糊和混乱。
大位不可虚旷,所以这些官员在不能通知众朝臣的情况下,连夜完成了皇太子即位的典礼。据《魏书·礼志》,宣武帝驾崩,崔光、于忠、王显和侯刚“奉迎肃宗(皇太子元诩)于东宫”。《魏书·阉官传》:“世宗之崩,群官迎肃宗于东宫,(王)温于卧中起肃宗,与保母扶抱肃宗,入践帝位。”王温是东宫的大宦官(中给事中),他和“保母”一起扶抱着不到六岁的元诩,和前来迎接的众大臣一起前往禁中。不知道这些“保母”中,有没有七十七岁的老尼慈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