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扬帆,亦无号角,“安纳塔拉之歌号”从曼谷的码头起航。
这是雨季来临之前的曼谷,湄南河的水位还不高,却依然浩荡。浪花拍打着柚木船舷,像摇晃一件精致的玩具。我看到加拿大夫妇握住对方的手,脸在风中漾满笑容——那是船刚启动时,风与浪、动与静、引擎的震颤、河水的气息,共同营造的喜悦之情。
起航是具有仪式性的一刻。在这艘改装自拥有百年历史的运米船的游轮上,侍者一边欢迎我们登船,一边献上冰镇草本饮料。他们穿着淡黄色的制服,有泰国男人特有的温柔神态。与之相得益彰的是船外的风景:湄南河畔集中了曼谷大部分的高楼大厦、豪华公寓和涉外酒店。晃眼望去,这座21世纪的东方城邦,给人一种简朴版的曼哈顿之感。某种程度上,泰国的全部实质——它的历史、性格、态度——也都体现在这条大河上。正是在这条河身上,泰国发现了自身的典型形象。
我在风中喝着饮料,看着半岛酒店和对岸的香格里拉酒店,旁边是低调的文华东方酒店。约瑟夫·康拉德、毛姆、约翰·勒卡雷、格雷厄姆·格林都曾在这家东方酒店里,一边眺望河上的风景,一边啜饮苦艾酒,消磨着亚热带漫长的夏日。
那是19世纪末。东亚公司的创始人汉斯·安德森雇用了一位意大利设计师,将这个海员避难所改建成酒店。当年的曼谷一定不可避免地散发着旧日气息。到处是中国人,密集的交通,永无休止的喧嚣,而作家们相信只要再待久一点,这座城市终究会交出自己的秘密,如毛姆所说“终究会给你些能吸收的东西”。他们来此寻找东方魅惑,却不知暹罗的统治者正致力于将这里变成一座完全西化的都市。两股潜流激荡了一百年,几乎构成泰国的近代历史。还有什么比在湄南河上航行,更能体验这种时光穿梭呢?
我们抵达黎明寺,又称“郑王庙”。它是曼谷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可追溯到大城王朝时期。我们将在这里稍作停留,在向导的陪同下进行游览。
黎明寺之所以声名远播,是因为一座高八十二米的高棉风格的佛塔。它静静地矗立在湄南河畔,表明吴哥美学曾经多么深刻地影响过东南亚。但是对于泰国来说,更为彻底的影响始终来自缅甸和中国。
1767年4月7日,缅甸军队攻破暹罗古老的首都大城,摧毁整座城市,只留下一堆瓦砾。暹罗国王也在逃亡途中饿死。一个叫达信的年轻将军,成为暹罗抵抗运动的领袖。他是一个华人父亲和暹罗母亲的儿子,卓越的领导才能、勇气和视野使他脱颖而出。他率军向东南进发,赶走缅甸军队,在之后的三年里,几乎收复大城王朝之前的全部疆域。但是他没有选择返回大城,而是在今天的曼谷营建新的首都。黎明寺就是在那时被定为圣殿,还有一座皇家宫殿和一座寺庙被建起用于安放玉佛。
达信的血统,让他赢得华人的支持,也极大促进了暹罗同中国的贸易。我登上佛塔,看到那些花卉图案的马赛克,它们使用的是各种各样的中国碎瓷片。越过围栏,可以看到笼罩在薄雾中的曼谷。因为站在高处,喧嚣和人群都被隔得很远,好像肉身飘离了躯壳。想到战争竟然只是两百多年前的事情,着实令人一阵恍惚。
达信将军因其才华和功勋,受到泰国人的敬仰。他是现代泰国的缔造者。在他统治的十五年里,暹罗重新凝聚了统一的力量,也逐渐开始形成“暹罗人”的民族意识。黎明寺里供奉着达信的雕像,我忽然发现他的名字与泰国前总理他信相同,于是告诉向导这个发现。
“他信曾经欺骗民众,说他就是达信的转世,其实完全是胡扯。”华人女向导一脸不屑地说。
我差点忘了,曼谷可是他信反对派的大本营。正是这些反对者,使得他信不得不流亡海外,也让他的妹妹——美丽的前总理英拉一筹莫展。
离开黎明寺,我们乘游轮来到相距不远的皇家游艇国家博物馆。这里堪称曼谷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博物馆藏有许多装饰华丽的镀金船只,船头雕刻精美,体现出精湛的手工艺。我看到那艘国王私人御用的平底船,它建于1911年,以神话中的天鹅为原型,以一棵完整的大树为船体。国王拉玛九世在世时,每年都会带着皇室成员,乘坐这艘游艇巡游湄南河,接受两岸人民的仰慕和欢呼。
在泰国民众心中,皇室无比神圣。和达信一样,今天的泰国皇室也拥有中国血统。在达信统治的最后时日,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祈祷、禁食和冥想上,希望通过这些方式达到在空中飞翔的目的。他让僧侣承认他是神,拒绝服从者会被鞭打或发配做苦力。最终,一场政变结束了达信的疯狂。达信的将领昭披耶·却克里接过了皇位,而达信被捆绑在天鹅绒袋中,以檀香木击颈的方式处死。却克里被称为拉玛一世,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暹罗。
回到船上,侍者早已准备好姜汁毛巾和冰水。“安纳塔拉之歌号”也渐渐驶离曼谷,溯流向大城而去。
船速始终保持在十公里每小时,不疾不徐。经过一座水上集市时,我发现晨时繁忙的景象已经不在,但可以看到建在水上、有着红瓦屋顶的房子,其间夹杂着生锈的铁皮小屋。河的两岸是烟树田地,经过某个村子时,村中佛寺的尖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我在甲板上休息,等待着船上的第一顿午饭。与我同船的除了那对加拿大夫妇,还有一个英国大厨和他的马来西亚籍妻子,一个单身妈妈带着刚会走路的孩子。加拿大男人独自坐在船头,神情不无忧郁。他的妻子坐在甲板后部,托腮望着河水。游轮大概更适合恋爱中的人们,而不是老夫老妻,所以看到独自旅行的我,加拿大男人产生一种惺惺相惜的错觉。他主动告诉我,自己是为了庆祝结婚纪念日来泰国旅行的。孩子们已经长大成人,生活因此有了更多余裕。他算是典型的加拿大中产阶级,做投资生意,喜欢钓鱼、打高尔夫,身材壮硕,肤色晒得很健康。他曾和生意伙伴来过北京,与一家锡矿公司商谈。生意没能谈成,只记得每晚被对方宴请,喝酒,然后不省人事地回到酒店。
“有意思的经历。”男人在多年后总结,时间的河流显然已把那些不愉快的沙砾沉淀。他继而感叹加拿大华人的富裕。他住在温哥华,有很多邻居是近些年从中国来的移民。
“以前总觉得美国人有钱,现在看我那些中国邻居花钱……”他搜寻着词语,“真像粪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