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斯·普林斯海姆坐在钢琴前,两边分别坐着九岁的埃丽卡和八岁的克劳斯·曼。卡提娅坐在沙发上,穿着一袭黑色的织锦缎连衣裙。莫妮卡找到了一把勺子,她不顾别人的恳求,在一个从厨房拿来的锅子上敲敲打打。戈洛用略带嫌弃的神情看着这一幕。
“克劳斯,”他的舅舅说,“埃丽卡唱和声时,你别跟着她,要稳住旋律。必要时就提高声音。”
这是一首音乐厅曲目。
卡提娅在哥哥在场时,还是原先变化无常的性子。从达沃斯回来后,她就把精力放在孩子们身上,还监督着建房工程,他们在波琴格街上买了一块靠近河边的地。傍晚房子里安静下来时,托马斯就看到她坐在餐桌边看规划方案。但只要她的双胞胎哥哥一来,她就变回在娘家聚会上与他谈笑风生的那个女孩。她和克劳斯又摆出以前冷嘲热讽的姿态。他觉得他们是在取笑他。
“我们要的,”克劳斯转向托马斯说道,“是一个独立的慕尼黑,它要和法国联手对抗普鲁士人。这场战役必胜!”
“你会去打仗吗,我的小乖乖?”卡提娅问。
“白天,我是最勇猛的战士,”克劳斯说,“晚上,大家都会请我去给军队演奏鼓舞士气的音乐。”
他弹了《马赛进行曲》开头一段。
“我们有邻居,”托马斯说,“现在情势紧张。”
“我们有些邻居想打仗。”卡提娅说。
埃丽卡和弟弟克劳斯唱了起来。
我们讨厌俄国佬放大臭屁。
我们讨厌法国人老奸巨猾。
我们讨厌英国人冷冷的心。
德国兵会与他们奋战到死。
死,死,死,直到都死光。
他们在房间里列队行进,莫妮卡用勺子敲着锅子跟在后面。很快戈洛也跟了上去,迈着庄重的步伐。
“他们是从哪学来的?”托马斯问。
“有几千首这样的歌,”他的小舅子说,“你应该多出门。”
“托米喜欢世界自己走到他身边来。”卡提娅说。
“等到玛利亚广场改成法语名吧。”克劳斯说,“那就会有歌了,或者等到它改俄语名。”
托马斯注意到几个用人聚集在楼梯平台上。他后悔他和卡提娅给长子取的名字是克劳斯。一个克劳斯已经足够。他希望克劳斯·曼不要以舅舅为榜样。
一月,他们搬进新居。有段时间,出于迷信,托马斯特意没去房址。当卡提娅问他具体想法时,他说他只要一间有阳台的安静书房,让他能待在里面思考世界,如能有两间则更好。
“我想要一间自己的浴室,但我不会为此大动干戈。”
“在一切停当之前,不能让我父亲知道,否则对于最小的家具他也要大动干戈。”
“我想要吕贝克的书橱,不是你父亲设计的那些,还想要一扇从书房通往花园的门,好让我失踪。”
“我给你看。这就在规划里面。”
他笑着举起双臂,做了个无可奈何的姿势。
“从你给我看的规划中,我只看到了要花出去的钱。”
“我父亲 ……”卡提娅刚开口。
“我宁可向银行贷款。”托马斯说。
房子显得太过奢华。他想,这像是一个富人的房子,而这人像是在荷兰和英国旅行过,学到了那里的风格,并且满不在乎地炫耀自己的财富。他发觉自己既为拥有这样一栋房子感到骄傲,又担心别人的感受,比如海因里希。他还担心这会不会让孩子们被孤立。他们也许会在附近找到友伴,但会被视为来自一个挥霍金钱的家庭。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种高人一等的态度。但现在他已经无能为力。他小心翼翼地不为此埋怨卡提娅,而卡提娅正开心地带娘家人参观房子。
“我们的小作家让你变成贵妇了,”克劳斯对她说,他饶有意味地冲着托马斯挤眉弄眼,“从寒碜的吕贝克人变成耀眼的贵人。别告诉我贷了多少款!没有一个作家有这么多现金。”
他们去巴特特尔茨时,托马斯只希望无人会提起战争的可能性。一离开城市,他就知道,不能对爱国主义开玩笑。在慕尼黑,他婚后就不常去咖啡馆了,也不聊政治。他总觉得打仗是不可能的。在他想来,英国想要一个更弱势、更不自信的德国,这场战争会让仍然渴望掠夺殖民地的英国成为最大赢家,他不认为法国和俄国会参与进去。
在去巴特特尔茨的路上,他们多次停下来吃点心,但没听到任何新闻。他们在下午四五点钟抵达,一到就忙于整理房子,连散步的时间都没有。但他们让大孩子在女佣的陪伴下去找他们的朋友,并严格限定在七点前回家。
托马斯正在书房整理他的书籍,埃丽卡和克劳斯跑进来了。
“他们打死了一个大公!他们打死了一个大公!”
起初,托马斯以为他们又唱起了哪一首歌。假期刚开始他就下定决心,不让两个大孩子得到过多关注。
他一把抓住克劳斯,威严地对埃丽卡伸出手指,这时他很庆幸卡提娅还在楼上。
“我不要听你们唱歌!不许唱歌!”
“克劳斯舅舅说我们可以随便唱。”埃丽卡说。
“他不是你们的父亲!”
“不过这不是歌,”埃丽卡说,“是真事。”
“他们打死了一个大公,”克劳斯说,“你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什么大公?”他问。
“谁在说大公?”卡提娅过来问道。
“他们打死了他。”埃丽卡又说了一遍。
“他死得透透了,”克劳斯接着说,“死,死,死,直到都死光。”
次日早晨,什么报纸都买不到。托马斯去找当地的报纸商汉斯·加勒,订了几份之后两个月的德国日报。曼家刚来消夏,加勒就骄傲地把托马斯的书都陈列在橱窗上。
他陪着托马斯走到街上,前前后后地观察,仿佛随时会冒出一支外国军队。
“刺杀斐迪南大公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塞尔维亚人,”加勒慎重地说,“他是一个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也就是说他是被俄国人收买的。如果此事是俄国人下令干的,那么英国人一定也插了一手。法国人太弱太蠢,无法阻止这种事。”
托马斯心想,加勒是从报纸上读到的这些,还是从某个顾客那里听到的。
每天早晨托马斯去拿报纸时,都发现加勒已经把几小时前读到的观点,加上自己的成见,整合了起来。
“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一场闪电战。我们应该在夜里去偷袭法国人。能打败英国人的唯一办法是炸沉他们的船。我知道我们在新型鱼雷上做了很多研究。那种鱼雷能撼动我们的敌人。”
托马斯笑着想到,埃丽卡和克劳斯唱着他们的歌来给加勒可怕的预测伴奏。
他研读的报纸越多,便越发认为英国、法国、俄国铆着劲儿要打仗。他骄傲的是,德国已经增加军备生产。他认为这是发给敌人的最合适的信息。
“我看德国不想打仗,”一天上午他对加勒说,“但我觉得英国人和俄国人认为如果他们现在不使足劲压过我们,那么永远都没机会和我们平起平坐了。”
“这里的人都很想打仗,”加勒说,“男人们都准备好了。”
托马斯没把他和加勒的谈话告诉卡提娅。他知道她不想在家里谈论战争。
他们不在慕尼黑时,房子里新建了一间浴室,托马斯不得不回城付钱给建造商。俄国动员令下达时,他正独自在波琴格街的房子里。
他去付钱时,建造商指了指浴室里的那几个人。
“这是他们最后一天在这里了,”他说,“我们正在加快进度,今晚要全部竣工。下星期世界就要大变了。”
“你确定吗?”托马斯问。
“下星期我们将要穿上军服,所有人都是。今天建浴室,明天就要对阵法国人。我为法国人感到遗憾,他们是一个悲惨的民族,但如果有一个俄国人在慕尼黑露脸,我保证我会给他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俄国人应该知道不能来这里。”
那天傍晚,托马斯早早地吃完饭就进了他的书房。他意识到,这些书架上每一本书里的每一个词,都是德语词。与海因里希不同,他从未学过法语和意大利语。他能阅读简单的英语,但只具备初步的口语能力。他取下几本从吕贝克时就有的诗集,如歌德、海涅、荷尔德林、普拉滕、诺瓦利斯。他把这些小册子堆放在沙发椅旁的地板上,觉得这也许是最后一晚他还能享有如此闲情。他寻找着结构简单,语调沉郁,关于爱情、风景和孤独的诗。他喜欢德语变化的韵词,令人愉悦的完成度和完美感。
要毁灭这些并不难。他觉得,德国尽管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却是脆弱的。它的存在是因为它的语言,也就是这些诗歌所使用的语言。在其音乐和诗歌中,蕴藉着精神的珍宝。它一直探索生活中的黑暗、艰难和痛苦。但如今它被与它毫无共性的国家所包围、孤立,变得岌岌可危。
他来到画室,翻找唱片。当他能放出在现场演奏中听过的音乐时,留声机才让他感到满足。他记得在刚结婚那几年,他被普林斯海姆家带去看利奥·斯莱扎克的《罗恩格林》。他在唱片里找了一会儿,找到了这部歌剧里的一首咏叹调,是斯莱扎克唱的《在遥远的国度》。他记得,当斯莱扎克在慕尼黑的歌剧院里唱完这首时,他的岳父大声鼓掌,引得周围人向他们注目。
声音中有一种渴望,令他思考当下随时都会失去的东西。还有一种感觉,它朝着光明或是瓦格纳笔下的知识前进,踌躇着,迟疑着,却也一心一意地进入这种精神。
他低下头。他想,迫在眉睫的战争,并非由一场误会而起。各方代表不可能会晤并慢慢找到共同立场。其他国家讨厌德国,想要它失败。他想,这就是战争的原因。而德国的强大不仅在军事力量和工业上,还在其精神之中,对自身灵魂的深入体察,对内在自我的严肃盘诘。他听到咏叹调末尾,知道德国之外的人永远不会明白此刻在这间房间里发生的事有何意义,为这段音乐入迷的人能从中得到多少力量和宽慰。
次日早晨,当他来到市中心,读过他的书的人纷纷过来与他握手,好像他是他们的领袖。穿军服的人已在街上列队行进。在一家咖啡馆中,当几名士兵进来时,他注意到他们相当年轻、稚嫩,对店员彬彬有礼。他们行动间稳重而谨慎,没有打扰到他读报。
他想写写这场战争对德国的意义,但一个下午消磨过去,他发觉自己该回巴特特尔茨了。他发现卡提娅并不讳言自己对战争的前景相当悲观。晚餐时,她问他有关建造商和浴室的事。他没告诉她自己傍晚独自和诗歌、音乐待在一起,也没说他正在写一篇关于战争的文章。
早晨,他看到加勒斗志昂扬地站在店门口。
“我给你留了所有的报纸。今天德国要宣战了。这很清楚了。这是我们国家的自豪时刻。”
他说得那么铿锵有力,托马斯不禁朝后一退。
“紧张是应该的,”加勒继续说道,“战争不可轻视,虽然有些人似乎这样想。”
他用谴责的目光看着托马斯。托马斯心想难道他的某本书中有什么触怒了这位报商。
“你是一个叫海因里希·曼的人的兄弟,对吗?”
托马斯点头。加勒走进店里,拿来一份两天前的柏林右翼的报纸。
“这类东西将会被审查。”他说。
海因里希的文章一开头就说,在一场战争中没有胜利,只有伤亡,只有死者和伤者。他接着惋惜德国增加了军需开支,但对能够改善人们生活的东西却拨款不多。文章最后说,如果德意志君主无法不开战的话,德国人应该声明自己的权利。
“煽动叛乱,”加勒说,“背后捅刀,他应该被逮捕。”
“我的哥哥是一位国际主义者。”托马斯说。
“他是人民的敌人。”
“是啊,他应该保持沉默,直到战争胜利。”
加勒尖锐地扫了他一眼,想知道他是不是在开玩笑。
“我曾有个哥哥,这一切本来是他的。”加勒说。
他指着这间小店,仿佛这是乡下的一片地产。
“我以前在一个大农场里工作。后来他决定去美国。没人知道原因。我们只收到过他的一张明信片。没有别的了。所以我现在站在这里。我们都有哥哥。”
托马斯被宣布为不适合服兵役,这几乎是在情理之中,海因里希也是如此,其实加勒也如此。但他二十四岁的弟弟维克托参了军,还有卡提娅的哥哥海因茨。
在巴特特尔茨,托马斯发现加勒已经把他支持战争的那些话传开了。一天他和卡提娅在大街上走,一群路过的中年人向他致敬。其中一个走过来告诉他,在危难时日,德国需要他这样的作家。他们听到这句话时,其他人都欢呼起来。
“他是什么意思?”卡提娅问。
“我想他的意思是,他很高兴我不是海因里希。”
托马斯和卡提娅从巴特特尔茨到慕尼黑去参加维克托的婚礼,维克托想在上前线前完婚。路上托马斯发现了一种轻松和愉快的气氛。在拥挤的火车上,如果有平民出现,士兵们立刻站起来让座。许多人,包括托马斯,坚持不让士兵让座。一名士兵站在座椅上对车厢里的人发言。
“我们为德国服役。这就是我们穿军服的意义。为了显示我们服役的决心,我们要站着,而不是坐着。”
其他穿军服的人欢呼,平民们鼓掌。托马斯发现自己眼含热泪。
在拘束的婚礼上,母亲告诉他,海因里希谈了一个捷克女演员,并打算结婚了。
“她叫米米,我觉得这是一个可爱的名字。”
托马斯没有说话。
“我没有看过他写的文章,”母亲接着说,“但我的邻居们看了。现在这时候我们应该团结起来。我为维克托感到骄傲。”
卢拉夫妇喝多了,勒尔让卡提娅建议父亲投资战争债券。
“若有人怀疑他不支持打仗,便可以此堵住这些人的口。”
“他为何不支持打仗?”卡提娅问。
“他不是犹太人吗?他的父亲不是犹太人吗?”
卡提娅成了黑市专家。她有了一个供货网,对有哪些现货都了如指掌。她说她看一眼鸡蛋的价格,就知道战争的进展,但接着她的理论失效了,因为鸡蛋买不到了,出高价都不行。
埃丽卡和克劳斯被勒令不得唱任何歌,不得对战争做任何评价,即便在家里也不行。
“他们把不听话的小男孩送上前线。”托马斯说。
“他们确实这么做。”卡提娅说。
托马斯觉得,在战争最初的几个月里,房子里的书房和客厅之间的距离变长了。他甚至不让孩子们出现在外面的走廊上。而克劳斯·普林斯海姆随来随往。他弹钢琴,逗孩子,聊轻松的事,但也不时地对战事或军事领导的发言嘲讽两句。托马斯小心翼翼地不与他争辩。后来,只要小舅子来家里,他压根不陪他们。
在书房里,托马斯能回到他喜欢的书籍中间。但在战争造成的混乱中,他无法继续写疗养院的小说。他艰难地写着战争之于德国及其文化的意义的文章。他有时希望自己拥有更多知识,他没读过任何政治哲学,对德国哲学也是一知半解。
婚后他只待在家庭圈子里,不与其他作家交往,也不参加文学聚会。卡提娅一直提防着试图攀援他的人,抱着怀疑的心态应付他们。没有什么比一个作家想要讨论该如何写作更让他泄气的了。
战前一年,作家恩斯特·贝尔特拉姆拜访过他几次。他想那是因为《死于威尼斯》,也许身为同性恋的贝尔特拉姆以为托马斯也是同类。后来他又以为贝尔特拉姆是追求上进。但最终发现他只是对德国和哲学感兴趣。他阅读广泛,有许多坚定的想法。他只想从托马斯那里得到关注。
贝尔特拉姆讨论时事时引经据典。他很少在陈述观点时不引用尼采。他引用俾斯麦、梅特涅,也引用柏拉图、马基雅维利。他提到出处总是很准确。他说到某段文字时,甚至能说出具体出自哪一页。
卡提娅对贝尔特拉姆并不友好。
“他对你非常感兴趣,”她说,“这超出常理了。有时候他就像一条摇尾乞怜,伸长了舌头的大狗。有时候我觉得他想带你私奔。”
“私奔去哪?”
“瓦尔哈拉 (注:"瓦尔哈拉神殿位于雷根斯堡,是德国的名人堂。") 。”她说。
“他懂得很多。”
“是的,他懂得如何对人有礼貌,接着他会避开目光。但他只避开我的目光。我觉得他只想和男性交朋友。他太像德国人了!”
“这有什么问题吗?”
“我觉得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