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黄立极的建议

挽明 富春山居 3803 字 1个月前

看过了陕西巡抚杨鹤的密折,又听完了崇祯的解释。黄立极便明白了皇帝的心意,崇祯认同了杨鹤的招抚意见,他希望自己在内阁中支持招抚。

而想要招抚,自然就缺少不得钱粮,否则便是给自己找麻烦。但是以国库之空虚,就算是30万两他都拿不出来。就算户部有这笔银子,他也舍不得丢进陕西这个无底深坑中去。

正如崇祯刚刚在皇极殿上所言,陕北及甘陕边境地区,因为交通不畅,加上本身就是土地贫瘠的地方,在连年大旱之后,现在除了县城以外,野外根本就已经成为鬼域了。

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这已经不再是时人用来感怀的诗句,而是在大明朝发生的现实场景了。出身陕西的官员,对于家乡父老所遭遇的这次大劫已经几次上书泣告了。

他们想要的,无法就是希望朝廷能够加大对于陕西的赈灾力度,好帮助家乡父老渡过这个灾荒之年。然而黄立极对于这些陕西官员的哀求,却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

今年在崇祯的督促和采取的紧急措施下,朝廷可以说已经把每一分力量都动用了起来。甚至于都不惜得罪山西、河南两地的士绅,对他们采取了粮食限价、限地区出售的政策。

同去年陕西大旱相比,今年朝廷加上宫内出资赈灾的钱粮数目,已经快接近去年的十倍了。但是从河南入陕西的道路难行,从陕西关中平原抵达受灾的西北、北部地区,粮车更是难以行走。

再加上去年受灾时,陕西百姓手中多多少少还有些积蓄,各地的山中还有些动物、野菜、树皮可以用来充作食物。到了今年,百姓手中不仅空空如也,便是附近山中也找不到充饥的草根树皮,只能以观音土为食了。

在黄立极看来,朝廷已经做完了能做的一切,剩下的便要看天意了。毕竟朝廷除了赈济陕西的灾情之外,还有内乱外战尚没有平息,且江南同样遭了水灾,各地都有需要朝廷拨款的地方,不能厚此而薄彼。

而崇祯同意了杨鹤招抚的请求,但却没有向内阁提出拨款的要求,加上他对于河南之事的评价,让黄立极明白了,皇帝这是把250万元的救济款,60万石的救济粮食,都打到了河南士绅身上。

作为一名士大夫,黄立极对于崇祯的打算有一种天然的反感。他可不希望崇祯养成,缺钱了就向官僚士绅下手的坏习惯。

但是作为大明的首辅,他也知道,这实在是解决招抚陕西乱民,让陕西安定下来的最快方式。

陕西去年、今年连续大旱,按照常理来说,明年就应该风调雨顺一年了。

但是如果不让陕西尽快安定下来,现在出外逃荒的陕西灾民就无法回乡,一旦错过了明年春播,耽误了陕西粮食的种植,那么就等于又耽误了一年。

连续三年颗粒无收,朝廷还要去哪里找出钱粮来赈济陕西百姓呢?一旦陕西生乱,他这个大明首辅显然是难脱其责的。

黄立极左思右想了许久,才对着崇祯迟疑不决地说道:“陛下,咱们是不是再等一等,想一想其他办法?

这袁礼卿既是河南人,又是东林党人,在朝中素有名望,且他同孙学士又是好友。

我们要是执意从河南大户身上征收粮食,用于陕西的招抚工作,恐怕对于河南籍贯的官员和士绅难以交代啊。

而对于陛下来说,不管是陕西灾民还是河南士绅大户,终究都是一般无二的子民。您现在这么做,不等于是在选择,让他们谁去死么。这对于陛下的声望,或许也有所妨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