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胶济铁路

挽明 富春山居 3793 字 1个月前

文思院的一处院子内,主掌文思院及各工坊的管事太监张省声,正坐在正房厅上处理着日常事务。

就在正房门外的庭院内,十多名各处工坊的管事,正肃立在那边,等待着房内传话的小太监叫到自己的名字,好进门进行每月一次的汇报。

张省声穿着一身崭新的蟒袍,脸庞虽然看起来比从前瘦了一圈,但是一双眼睛却显得更为有神了。

这一年来独挡一面的管事经历,让原本性子还有些拘谨的他,现在也慢慢变得气势十足了起来,颇有几分大人物的感觉了。

现在在他手下的那些下属,早就淡忘了一年前,这位都知监副管事太监,只不过是宫内最低阶层的洒扫太监的事了。

当张省声翻看手中的账本时,坐在他下手的棉纺织工坊管事,只敢半个屁股挨着座位,战战兢兢的虚坐在那里,等待着张省声的发问。

合上了账本之后,张省声抬头看着这名管事不缓不急地问道:“年初一担原棉还不到一两,现在却涨到了一两五、六钱了。就算今年京畿附近受了旱灾,保定、大名、山东这些地方可没有遭灾,这棉花的价格正常吗?”

下方的管事赶紧起身小心地回道:“回公公,保定、大名、山东虽然没有受灾,但是今年南方杭嘉湖地区遭遇了海溢。

北方之棉多出产于山东、河北、河南交界之地,但是南方种植棉花最主要的产区,还是在杭嘉湖平原上。

这杭嘉湖平原被海水这么一淹,南方今年的棉花产量顿时少了3、4成。

再加上文思院年初研发的轧花机器,造价便宜不说,其效率可抵数十人之功。

而且据小的听说,浙江那边有人拿文思院的轧花机改成了水力驱动之后,这改进后的机器比我们原版的效率,更是提高了数倍。

以往从原棉到织成成布,最耗人工的环节就是剥棉籽和纺纱,现在这两步骤都提高了数十倍和十多倍,这省下的人工费用,自然就能填补到原棉的价格上去了。

是以现在原棉价格一路高涨,不过小人也计算过,现在皮棉也涨到了3两9钱每担。仔细算起来,我们实际上还多赚了些。不过到了明、后年,新投资建设的棉纱工坊建立起来,恐怕现在北地的棉花,将满足不了京城棉纱工坊的需要了。

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有,京城棉纺织业生产出来的棉纱,京城织布工坊最多也就能消耗十分之二、三,其他都必须运到苏州、松江出售。

但是这些地区的织户,嫌弃我们的棉纱质量不如他们手工纺的好,老是要压低棉纱的价格。小人以为,如果不加快对织布技术的改进,恐怕我们就要受制于苏、松地区的布商了。”

张省声听完之后,只是沉默了片刻,便对着这位吴管事微微点头说道:“你是下了功夫了,你且坐在一旁等一等。”

他很快把头转向了门口伺候的小太监说道:“先让铁路机车制作工坊的管事,和水泥制作工坊的管事进来,杂家想先听他们的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