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极虽然不得不认同了崇祯提出来的两个目标,但是他和皇帝相处的这几个月里,让他感觉到这两个看似空洞的口号,并不会是崇祯今天开会的目的。
正当他琢磨着崇祯提出这两个目标,究竟想要做什么时,朱由检终于再度开口说道。
“想要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自然就要发展大明农业和同业的生产能力。
而想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最主要的还是直接面对大明百姓的地方官员,特别是3000多个管理大明一地的知县。
俗语说的好,蛇无头不行,知县干的不好,直接受到影响的就是一地的百姓。所以吏部要对各地知县重新进行甄别,有能力者上,无能力者下。
今后吏部提拔官员,无知县经历者不得为封疆之臣,非封疆之臣不得为首辅。”
“陛下,入内阁者必翰林也,这是祖制啊。”张瑞图震惊之下,竟有些不顾礼仪的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对于他们这些翰林出身的阁臣来说,崇祯的这个说法无疑是断绝了,在京城熬资历的翰林院学士们的通天之途。
对于张瑞图的失态,朱由检并没有不满,他只是平静地说道:“过去的内阁任务主要是为皇帝拟诏,自然是要才学出众的翰林学士入阁。但是现在的内阁主要任务,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因此自然要让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务官员入阁。难道各位以为朕说的不对吗?”
虽然皇帝的说辞损害到了翰林院同僚的利益,但是黄立极的心却安定下来了。虽然在崇祯的支持下,他推进了内阁改革制度,也取得了和张居正相去不远的政治权力。
但是到了现在,黄立极还没想明白,自己究竟拿着这个权力要干什么。
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以来,进入内阁的阁臣们,为之奋斗的政治目标就是,从皇权手中取得失去的相权。
在以往,内阁做的不好,都可以推给皇帝,因为皇帝不勤政,才导致国事日渐败坏。
但是新内阁成立之后,崇祯已经把行政权力转给了内阁,黄立极也许可以借口崇祯干涉太多,导致内阁无法有效的推行自己的治国之策,但肯定不能以皇帝没放权,所以内阁什么都做不了当做挡箭牌。
虽然崇祯设置的两个目标看起了有些不切实际,但是对于黄立极来说,倒是有了一个可以抵挡言路攻击的挡箭牌。
对于皇帝改革吏制的主张,黄立极是完全支持的,更何况还是打着这么两面大旗,去清理东林党占多数的地方官员。
如果没有崇祯提出的两个目标,黄立极想要让内阁颁发的政策,切实的在地方上实施。最多也就是调整几个督抚一级的官员,再往下调整必然是要被清流们攻击弹劾的。
但是现在,按照皇帝的主张推行下去,大明所有的地方官员哪怕都调整了一遍,那些清流们也不敢公然跳出来唱反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