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大人千万不要误会

李佑对再次卷入国子监血案很不高兴,既然他不高兴了也就不会让别人太痛快,当然这并不代表莽撞。

他对石祭酒说的那般夸张,一大半心思为了试探石祭酒的底线,想看看石大人究竟可以配合到什么地步。正常情况下,任何衙门的堂官,恐怕也不会容忍外来户在自家地盘上吆三喝四,摸清石大人的想法很有必要。

石祭酒考虑再三,点头道:“术业有专攻,本官不干涉你,但若一事无成徒惹纷疑,本官也不会视而不见。”

石大人身为正人君子,言尽于此了。如果立场交换过来,以李大人的人品,肯定直接出口一句:“反正领了旨的人是你不是我,出了漏子也是你担着……”

其实对于案子,李佑心里很明白,无论是趋吉避凶还是打算遮掩糊弄,首先一个前提是,必须先要发现真相。以此为基础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不然就是摸黑走夜路,更容易撞鬼,所以还是要认真查的。

也许有看官们担心,李佑去大张旗鼓的查案不怕被灭口吗?

如果李大人仍是小吏一枚,这种可能性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九十,如果李大人是普通杂官,这种概率可以降低到百分之三十。

但以如今李佑多达三十五个字的官位和廷推资历,外加有奉太后懿旨的半钦差身份,没有谁承担得起把他灭口的后果。真要这么干等于把“牺牲我一个”的事情搞成“全家死光光”局面,智商正常的人都不会如此挑战朝廷体制的权威和秩序。

若非在礼崩乐坏的末世时代和极端特殊事件里,灭官员的口真像二十一世纪脑残古装影视里那样随随意意,那么朝廷派出的一批批钦差为什么被视为肥缺而不是鬼门关?

话说得了石祭酒默认,李大人便开始了动作。

一面使人去北城兵马司和捕厅,借着懿旨名头,要他们出动兵丁把守住国子监的大门二门侧门后门小门,以及监前成贤街的街口。原则只有一条,只许入不许出。另一面使人去刑部将案卷移过来查阅。

安排下去两桩事,李佑却感到自己身边缺乏一个对国子监熟悉了解的可靠人物。

国子监里有两千监生,大小官吏走卒三百余人,用大海捞针式的法子进行排查,不是办不到,但既费力气又费时日,不符合李大人求轻省求快捷的工作作风。若有熟悉内情的从中指点,圈出较小的嫌疑范围,那就轻松得多了。

李佑在脑中将京师中自己认识的人物筛选一遍,发现大都是二甲进士以上的高端人士,没有刷过国子监这种中端副本的。

勋贵子弟固然有很多在国子监混学历的,但李佑这个实职命官与他们真没有什么交往,根本不是一种生活圈子。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有个鸟用,这种需要人手办事时就使唤不上了!李佑坐在绳愆厅里暗暗懊恼。

一同进驻国子监的长随张三给老爷斟茶倒水,在旁边听见老爷喃喃自语道:“没有内线啊。”

“有一个人选,老爷没有想起来么?”张三忍不住出口道。

李佑面带疑色地问道:“何人?你难道比老爷更清楚明白?”

“老爷这是贵人多忘事。”张三先吹捧一句才道:“那个崔监生不知老爷还记得否?听闻他在国子监读过六年书,如今也在京中寻门路,老爷何不叫他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