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当贺兰定准备开始在种田上下功夫的时候, 才发现,人得相信科学。

“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可不是地理课本上的一个考点,而是贺兰定眼下必须要克服的难题——阴山之北是真的不适合种田。

三月四月本该是大地回温, 万物苏醒的时节。南方草长莺飞, 春耕正忙。可是北地草原依旧是一片寒寂, 冻得结结实实的土地根本无法耕耘播种。

时间进入五月, 南方的禾苗抽出了嫩芽, 碧绿一片,长势喜人。而北方草原气温缓慢攀升,积雪融化, 土壤解冻, 但是因着积雪化得太快, 土壤过湿粘重,根本无法种植粟麦等农作物。

等到了六月,江南的稻田染上了金色,沉甸甸的稻穗预示着丰收。此时, 敕勒川草原彻底回温,天高气爽, 水分蒸发骤然加速, 那些被融雪浸润泥烂的土地一下子又过分干爽了。

“没什么种田的讲究。”面对贺兰定的询问,种田的老农紧张地直搓手,“种子一洒,能活多少就看老天爷了。”

“哦,要是勤快些, 每天去田地里拔掉争肥的杂草, 产量自然能高一些的。”除此之外, 怀朔的老百姓们再无其他的种田技巧了。要不是朝廷硬下了不少耕田指标, 怀朔这边是没有谁家会想不开去种田的。

“沤肥吗?”贺兰定问。牛羊们走过的地方,牧草都会肥壮些。老百姓们总不会连这都不知道吧。

“啊.....”老农张张嘴,“家里煮饭烧剩下的灰会镐到田里去。”

贺兰定蓦然想起,在北地牛粪羊屎都是宝贵的生存资料,是牧民们每日生活离不开的东西。用牛粪去肥田,那拿什么生火煮饭?

一通调研走访,农书也翻烂了。贺兰定还没能为怀朔的种田大业找出一条路来——除非天降土豆或者番薯,这两样都是出了名的好养活。

但是,天上不会掉馅儿饼,更不会掉土豆和番薯。贺兰定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怀朔的吃饭问题。

窦兴和可朱浑喜联袂而来的时候,贺兰定正对着农书挠头。《氾胜之书》是贺兰定从贺兰家仓库中翻出来的,也不知道是贺兰家祖先从哪个世家的手里抢来的。

此书为汉代氾胜所著,书中将耕作技术总结为“趣时、和土、务粪、务泽、早锄、早获”。

六个词,十二个字,概括精准,总结到位。可是对于怀朔能用上的,却只有“早锄”一个环节——早点除草,有利收获。

至于其他,天时地利人和,怀朔一样不占。

“贺兰首领这是遇上了难事?”窦兴看着贺兰定愁眉不展的模样,心里担忧——贺兰家的事儿可别影响了怀朔大局。

“嗯。”贺兰定提不起劲儿来,他把农书一合,叹气道,“琢磨种田的事呢。”

闻言,可朱浑喜白眼翻上天。在他看来,贺兰定想在怀朔种田,纯粹是没事儿找事儿干。他忍不住道,“怀朔要是能种田,咱们老祖宗也用不着南下了。”

贺兰定如何不知道可朱浑喜说得有道理,可是,“不试一试,总归不甘心。再说,左右不是没什么事儿....”

“哪儿没事了!”话未说完就被窦兴和可朱浑喜齐齐打断。

意识到自己的失礼,窦兴清清嗓子,与贺兰定道明来意,“今日登门拜访,为得是两件事。”

“一是为了接羊羔的事情。”窦兴明年准备大干一场,将羊绒制品也发展起来,如此,族里本身有的羊儿就不够了。便打算到周边地区采买小羊羔回来养。

但是,“价格太高了!”羊毛制品生意的兴起让北地羊羔的价钱也水涨船高。

“这不是个办法。”羊羔价高就增加了生产成本。

窦兴建议,“要不要由联盟出面,将羊羔的价格压一压。”这是打算以势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