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贺兰定到达羊毛工坊的时候, 脸上是铁青色的。羊毛工坊的大管事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这还搞突然袭击。

大管事冲贺兰定的几个随从疯狂使眼色:这是出了什么事儿啦?

“嗯?”随从一脸茫然,摇摇头, 意思没出什么事儿啊, 一切正常。

看着气血充足、满面红光的族人们, 贺兰定从“以同类尸骨为诱饵捕猎”的震撼中稍稍回神, 缓缓神色, 说起今日来的重点事情,“带着祖先生看看工坊的生产,看看又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大管事看看贺兰定, 又瞥瞥祖敬之, 夸赞道, “祖先生可是记账的好手,账目记得可清楚了。”

贺兰定道,“祖先生的长处可不在记账,而是器具改良发明。”

“要是能得祖先生些许点拨, 咱们工坊的产能翻倍只是小意思。”贺兰定给足了祖敬之肯定。

“哎!”大管事点头应声,在前头带路。

羊毛工坊临水而建。如今正是枯水期, 五金河的水量降低, 只剩下细细缕缕的一点。

“这个是洗羊毛的篓子。”贺兰定给祖敬之介绍,“但是我总觉得不够完美,每次清洗时总会被水冲走许多的羊毛。等到羊毛浸泡了水后,整个篓子又重得不行,得三个人拉才拉得上岸。”

洗涤篓子是贺兰定想出来的主意, 虽然提高了羊毛清洗的效率, 但是不足的地方还有许多。

“羊毛洗涤有好几道。”贺兰定细细解释着羊毛工坊的各项操作流程, 只有深入了解了各个各环节的操作和目的, 才能改良出与之相适应的工具。

“浸泡、清水洗涤、碱水洗涤.....”清洗过后是晾干,梳打蓬松,然后或是搓成毛线、或是擀压成毡毯。

“眼下有几个急需改良的地方。”贺兰定扒着指头列数,“一是清洗环节。”清洗羊毛听起来简单,可却是花费人工最多的一个环节。

“二是搓毛线和纺织。”人工搓毛线一来速度慢、效率低,而且还总是粗细、密度不均匀,这样的毛线编织出的成品就不会平整,品质、卖相上不去,价格也卖不高。

“汉人的纺织技术是很厉害的。”贺兰定记得上辈子在博物馆见着的那些出土纺织品文物,经线、纬线循环交错,提花综片繁多,“是不是还有具有提花设备的织造机?”

那些高端设备绝对是有的,只是他们这些北地的“土包子”无缘得见而已。

贺兰定冲祖敬之深深一拜,“还请先生助我,帮帮咱们怀朔儿郎!”

祖敬之:......今日之前还惶恐于自己被冷落,不收重视,如今......这到底是什么水深火热的生活!

心里吐槽千万,祖敬之面上不显,惶恐地扶起拜礼的贺兰定,连道,“定勉力为之,勉力为之!”

贺兰定对祖敬之很有信心,围观的贺兰族人们则是一脸懵逼,心道,这个账房先生这么厉害的吗?

祖敬之厉不厉害,用实际成果说话。参观完羊毛工坊的第二天,祖敬之就交上了一张设计图。

“羊毛梳。”过来报告的是祖家的一个小辈,祖敬之的侄儿祖明,言是自家叔父还在画图,令他先过来汇报研究进展。

羊毛梳不是用羊毛制成的梳子,而是用来梳羊毛的梳子。看起来像钉耙,但是齿子比钉耙多且密。

“叔父说,纺线机一时半刻弄不出来。可以先在搓毛线的前一步加上一道梳羊毛的工序,搓出来的毛线会更加细致。”

“行!”贺兰定立马让人拿了图纸去制造这种把手短、梳面宽、齿距密的羊毛梳。

贺兰定以为祖敬之的“一时半会儿”起码要两三个月,结果,羊毛梳投入生产才两天。祖敬之拎着产品亲自上门了。

“毛线纺锤。”祖敬之上呈两件木制品。

一个是陀螺状的物件,不过比之陀螺更加细长,手柄有一根筷子那么长,下端则是陀螺一个样子,不过更加厚重。这便是纺锤了。

另一个木制品则是纺锤的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