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良小叔坐在车厢里乐呵的不行, 看着侄子们笑的很是和蔼可亲。
多好的小白菜啊,多好的苗子啊,这可都是未来的希望啊。
侄子们终于迈动他们的小短腿儿朝着前面的大坑而去,无论如何他都得把这几个臭小子给安排的明明白白。
他哥不做人, 天天压着他干活, 弄得他想天南海北的跑都做不到,三年前上的将请命去西洋考察的折子, 压到今天都没给他批, 他这个王爷当的容易吗他。
以前说的多好, 年轻人就要出去闯荡, 隆禧有上进心当哥哥的只会鼎力支持, 肯定不会拦着不让走。
真到了要走的时候, 理由找的放纸上写都写不完,干什么啊这是?
好在如今苦日子快到头了, 上头的几个侄子开始上朝站班, 下头的这几个小的活了两辈子,办差干活经验比他都丰富,他也不指望几个小家伙现在就能帮忙,不过将来要干什么还是要让他们知道的。
长辈们辛辛苦苦打下的家业, 他们总不能在家当个什么都不干的纨绔。
“为什么不可以?”小胤礽懒洋洋靠在车厢上,对他们家小叔的安排很不满意,“我们上头那么多哥哥,他们干活我们当纨绔不好吗?”
隆禧瞥了他一眼, “小叔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
小胤礽:……
哦,那可真是太惨了。
小胤礽真情实感的同情完他们家小叔然后看热闹不嫌事儿大, “小叔是小叔我们是我们, 小叔是不是忘了我们还是孩子, 哪儿有让小孩子出去干活的?”
“天真。”隆禧啧了一声,没打算和他们解释太多。
他现在说再多也没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先让这几个小家伙弄明白现在到底是什么情况然后再和他们细细道来。
什么小孩子不能出去干活,他们家没这规矩,只要有本事,边上学边干活完全不是问题。
他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没道理侄子们比他清闲。
他是淋过雨的人,当然要把侄子们的伞全给撕了。
叉腰.jpg
正阳门外是南城,出了朝阳门就是东城,西边和北边正在规划,等到另外两边也扩建起来,京城就又是四四方方的一座城。
不过现在丁口越来越多,城池只会越扩越大,二环三环四环迟早都能建起来,不然那么多人根本住不下。
隆禧记的很清楚,康熙晚年的时候人口增长速度飞快,其中固然有明末战乱,原有的户籍制度崩溃,登记在册的人口少,很多人成为黑户的缘故,但是不算那些之前没有统计上的人口,天下稳定后的人口数量比之从前也大大增加。
医学发展飞快,西方不断传来新的治病之法以及那边特有的药材药剂,本土的大夫大多不是故步自封之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皇帝本人对西医的解剖什么的很感兴趣,宫里太医卷起来根本没有别人的事儿,医疗水平比刚入关时高了不是一点半点。
盛世滋丁,对现在的他们来说,人口数量和国力成正相关,哪个皇帝都觉得人口越多越好。
康熙晚年宣布永不加赋,还免除了出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时推行的摊丁入亩又大大减少了百姓的压力,对百姓来说,养不活孩子都要生,养得活孩子就更要生了。
这些年出海的大船多,那些本该晚几十年传到大清或者已经传过来却不被重视的高产农作物提前被重视起来,像红薯、玉米、土豆这种产量高还不挑地形的农作物一经推广立刻就显出了效果,粮食多了,养活的百姓自然也多。
现在城里满人汉人的住处分的没那么严格,除了皇城那一圈寻常人等进不去,内城外城已经是满汉混住。
当然,官职越高,住的地方离紫禁城越近,到内外城交接的地方,除了做生意的商贩,住的便多是寻常百姓。
茶楼酒肆、说书的唱戏的、摆摊杂耍的吆喝的应有尽有。
出了朝阳门大街,周围的人就慢慢少了,隆禧掀开帘子给侄子们介绍这边的园子归谁,平日里有什么用,什么样的人喜欢来这儿玩。
其实也没什么需要说的,他建这几座园子除了想着闲来无事带长辈子侄出来散心外单纯就是为了赚钱,他那周扒皮皇帝哥哥成天算着他手里有多少余钱,扒拉国库的时候都没那么上心。
要开河道了找他要钱,要修路了找他要钱,要修别院了找他要钱,要打仗了还找他要钱,他的钱是大风刮来的不成?
他好苦啊!
倒霉小叔吐槽起来没完没了,刚开始还是介绍外面的园子,后来就全部变成骂骂咧咧。
几个小的听的很开心,他们自己无论如何都不敢这么说的,小叔的胆子是真大,他难道不怕这些话传到他们汗阿玛耳朵里?
唔,看小叔这怨气深重的样子,他们汗阿玛是理亏的那个,就算传到他耳朵里好像也没什么。
“小叔,我觉得赚钱这事儿得术业有专攻。”小胤礽托着下巴慢吞吞说道,“要不你再等两年,等到老九出生就不用发愁了,那小子本事大的很,一两银子转眼就能变成十两,他一个人比我们四个人加起来都好用。”
隆禧点点头,“我知道,所以现在先让你们知道知道情况,到时候剩下的事情就交给你们了。”
侄子多就这点好,会干什么的都有,就算他撂担子不干也不担心坏事。
无良小叔心里的打算没有藏着掖着的意思,就连小胤禔都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小叔想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