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上回放的视频是IMO竞赛台下观众拍摄,晃动的视频中,可以看到其他国家记者堵在颁奖台,无数个镜头对准颁奖台上的身影。
华国的红色队服在其他国家参赛选手服的对比下,格外的鲜亮,人们的视线在被这个颜色吸引落定之后,就很难再从这些“红色少年”的身上移开。
无他,这群少年们太过亮眼了。
顶灯洒下的光成为他们肩头披上的纱,闪光灯频繁闪烁,有别于他国高眉深眼的长相,他们微微侧首避开灯光的时候,东方土地才能蕴养出来的独特魅力,使得这一举动也在肉眼放慢。
六个少年少女,发色漆黑各有着属于自己的气质,什么加成都比不过他们身上的自信,但有一说一,最耀眼的终归是中间的两个少年。
偶尔碰一下头交谈着什么,让两人身上的光芒加倍。
这一届IMO竞赛在国内是最破圈的一届,数学本就是一个封闭的圈子,即使是IMO这种高含金量的国际赛事,也不能在国内网络平台上掀起多大的风浪。
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关注这个赛事,他们在走出高考考场之后,这些年学下来的数学知识足够他们受用一生,没人会考虑一个数学公式是如何诞生的。
但五年前的这场IMO竞赛在国内引起的热度,却高的离谱,最开始这场爆火的流量,各个官媒完全没有接住。
因为官媒最开始正能量十足的博文迎来的数据与之前并没有什么区别,偶尔会有几个关注到的惊叹下这期参赛选手的质量之高,连国家无滤镜无眉眼的镜头都能抗住。
起初只是几个搬运的视频,一个无聊的夜晚,然后你推我我推你,从颜值视频到竞赛现场的视频。
流量在一夜之间爆发,智能推送系统的算法算到用户对于此类视频高到惊人的留停率,更加锦上添花。
国家本身对于楚千泽和谢辰是有着一定的防爆关注,他们没来得及平衡这场热度,便很快将方向带向了比赛本身,很多涉及身份的探讨之类,在被迅速压下。
除了有心之人,这点流量的参差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毕竟最开始引人注意的就不是科普探讨等视频。
IMO竞赛是数竞天花板,作为冷门圈子,很多人都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难度,所以当他们试图了解的时候,就已经抱着敬畏的态度了。
而到了IMO国际竞赛这个级别,已经不是单纯考验学生积累的数学知识水平了,更多的是一场思维能力的较量,一群国际间最年轻的少年天才齐聚一堂,可以说他们的思维碰撞是这个年龄段智商最高的一群人在思维打架。
争的就是那一刹的灵感。
正如著名数学家陈教授曾经说过的那样——数学不仅是逻辑,更是直觉。
直觉这种东西玄乎到像是只属于天才。
屏幕中的颁奖视频被滑动点击,下一个视频是IMO竞赛后三道大题竞赛根据考试现场与后期判分的剪辑视频。
IMO竞赛共设六道大题一天考三道,而后三道大题向来被称为“魔鬼题”,参赛选手不仅需要惊人的数学基础,还要在不停的变幻运算中具备清晰的数学表达能力。
在视频中,严谨的讲解博主却在提及IMO竞赛最终金奖与创新奖获得者谢辰的时候,语气满是惊叹,他似乎很想要让粉丝们理解这个人到底代表着什么,但最后还是回归事实本身,用数据来让外人多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