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郅玄 来自远方 16351 字 1个月前

主动送上门的人口,郅玄不可能不要。

无论发展领地还是建立新军,开荒种粮是重中之重,有粮食才有底气。

若要大面积开荒,除了改进工具和粮种,郅玄需要大量人手。对他来说,每一个劳动力都相当珍贵。但是,如何带走这些人,还需要从长计议。

上报西原侯自然不可能。

几百个壮年劳力,一旦报上去,人肯定带不走,八成还会引来猜忌。若是不报,两三千人一起出城,根本瞒不住,不想引人注意都不可能。

仔细思量之后,郅玄令侍人退下,随即吩咐府令,命他找几个信得过的人手,尽速统计有意离开的庶人,包括他们的家人。

“事成后速来报我。”

“诺!”

府令领命,当日便下去安排。

仓库周围人多口杂,又有氏族家丁往来,不好做得太过明显。府令身边的侍人献计,在庶人和奴隶用的木碗上做标记,以草结绳计算,应该能得出大致数量。

由于人员流动,数量出入在所难免。连续几天比对一下,只要差距不是太大,就可以报知郅玄。

府令采纳了侍人的提议,夸赞他聪明,直接将他调到身边做事,显然有栽培之意。

侍人喜不自胜,脸因激动发红。

“仆一定用心!”

“行了,快去办吧。这件事做得好,还有你的好处。”府令打发走侍人,按照郅玄之前的计划,从耳房内取出几卷竹简,按照上面的名单,准备先送一批匠人和甲士去往郅地。

大量人口迁移,粮食是必须,房屋也要提前准备好。

郅地不过三百余户,这次迁移的足有数千人,役夫奴隶比较好安排,甲士要额外搭建军营,单靠封地内的匠人绝对不够。

丰、凉二地赐给郅玄,仅仅是名义上,治理该地的还是国君任命的下大夫。在没有亲自到过两地,正式接手之前,郅玄不会轻易调动两地属民。

如此一来,这些能造屋的匠人和奴隶就显得极为重要。

“到了封地,自会有人安排。公子之意,择一空地搭建排屋,屋外设木墙,以城外军营为例,屋舍必须牢固。”

府令唤来带头的匠人,仔细吩咐一遍。又从队伍中挑出几个稳重之人,命他们各自带领五到十人,跟随首批甲士一同出发。

“要带什么东西都提前办好。家人也一同走,路上有大车。”

按照郅玄的计划,千名甲士分成两批,其中一批带领国君调拨的国人、庶人和奴隶先出发,余着护卫郅玄,带领多出来的庶人和奴隶启程。

府令牢记郅玄的吩咐,做事不敢有半点马虎。

由于部分甲士还在路上,国人和庶人也没有到齐,他只能先从城外的营地中分出一部分人,整理出名单,交给之前过府的几名下大夫,由其率领出发。

这几名下大夫的资料郅玄都已经看过,也分别当面谈过。对于他们的能力,郅玄持肯定态度。忠心与否,能不能放心用,还要继续观察。

选择他们带领队伍存在一定风险,很容易让氏族在途中串联。但郅玄没有其他选择。唯有主动露出一些破绽,让氏族们认为有利可图,才方便接下来的计划。

此外,先安排部分人离开,也是为了让西原侯安心。

郅玄迟迟没有出发,不断聚集的甲士和陆续送到的物资又过分显眼,很难不让西原侯提心。再加上主打找上门的庶人,万一处理不好,难保不会让西原侯翻脸。

当然,这是最坏的情况。

在事情还有转圜余地的情况下,郅玄绝不想走到那一步。

毕竟马上就要离开西都城,一百步已经走完九十九步,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他可不想功亏一篑。

为了让各方安心,郅玄故意让府令动作大一些。如他所料,第一批队伍出发时,国君府和各氏族都有了动静。

氏族确定消息属实,再无其他动作。包括密氏兄弟在内,都没有另外派出探子,也无意同出发的队伍联系。

究其原因,郅玄尚未去往封地,新军也未正式建立,聪明人都不会急在一时。

“事未成,此时派人岂非成了靶子。”

这个道理没有氏族家主不明白。即使家族中有人按捺不住,想要做些手脚,也会被立即按住,不许他们轻举妄动。

氏族选择按兵不动,西原侯则不然,在队伍出发隔日,就将郅玄召入国君府。

对于西原侯的问话,郅玄早有准备,回答得滴水不漏。

此外,他每回答一句问话,就要恭维一番西原侯。话中引经据典,情真意切,就差眼含热泪扑上去抱一把大腿。

不肉麻得渣爹受不了算他输!

西原侯第一次发现被人恭维是如此难熬之事,见郅玄还在滔滔不绝,只能强行打断他,不想再听下去。

“此去郅地,我儿当多加谨慎。氏族可用,却不可不防。属官唯忠,无需心急,当徐徐图之。狄戎如野草,其性情凶悍,无食果腹时,恶如成群野狼。遇内事,封地国人可用,庶人可用,奴隶亦可用。千名甲士未必忠于你,唯对外拼杀,可放心用之。”

听到西原侯的话,郅玄不免惊奇。

话中固然有挑拨的成分,却也是实实在在地提醒和教导他。

“儿遵父亲教诲。”郅玄正色道。

西原侯主动抛出橄榄枝,他必然要接着。在羽翼丰满之前,他要学会走钢丝,还要尽量走稳。

不就是脸皮厚一点吗?

他擅长。

看到郅玄的反应,西原侯目光复杂,道:“你是我子,性情行事不类我,更类你大父。”

西原侯口中的“大父”,指的是上代西原侯,也就是郅玄的祖父。

在郅玄出生前,上代西原侯就已去世,他没有亲眼见过这位驰骋疆场威名赫赫的诸侯,一切关于他的事情都源于书上记载和别人口述。

西原侯年轻时以强硬手段压制氏族,正是受到父亲影响。只可惜他没有父亲的能力和强悍,不小心遭到暗算,使得军权旁落,才造成如今局面。

今天的西原侯格外有谈性,以上代西原侯为开端,他给郅玄讲了许多原氏祖先的事情,重点是历代先祖如何开疆拓土,如何同氏族斗智斗勇。

其中有成功,自然也有失败。

成功压服氏族,则君威赫赫,在朝堂说一不二;失败的或沦为傀儡,或英年早逝,身后仅有史书上的文字方能还给他一个公平。

史官强悍,以家族传承,历代执刀笔,无论功过,只录事实。权大如国君六卿也无法掩盖真相。

假使西原国的史官因执笔遇害,他国史官必会蜂拥而来。动手之人乃至他背后的家族都会被万人唾弃,就此遗臭万年。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独西原国。

史官执笔记录真相,不会因某国强大擅自更改。就算一国史书能改,天下诸侯国何其多?哪怕流传下一份,真相就不会被掩盖。

这个时代严守礼仪,方方面面都有规则,某些方面甚至称得上死板。但也是这种刻板,留给后世一个宝贵的遗产,那就是风骨!

西原侯讲述得十分平淡,郅玄却听得胆战心惊,为平铺直叙中的鲜血淋淋,为字里行间的刀光剑影。

“我不及父亲,若是你,未知能做到几分。”西原侯突然话锋一转,一句话犹如炸雷,直落郅玄头顶。

郅玄没有抬头,颈后已然冒出冷汗。

室内的温度并不高,他却像是坐在火炉上,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火焰吞噬。

一直滔滔不绝的西原侯突然停下,他不再讲述历史,而是认真地看着郅玄,耐心等着他的回答。

郅玄暗中苦笑,心中十分清楚,这一次他不可能蒙混过关。

他不确定门外是否埋伏着刀斧手,万一他有哪句话说得不对,是不是立刻就会摔杯为号。

“为何不答?”西原侯沉声道。

郅玄用力闭上双眼,再睁开,迷茫和担忧退去,只余一片坚毅。

“玄不知,问我者是君上还是父亲?”

这句话着实大胆,出乎西原侯预料,也和他之前的小心翼翼截然不同。

“有何区别?”

“若为君上,玄惶恐,不为世子岂敢妄言。若为父亲,玄不堕祖宗威名,必当竭尽全力。”

话落,郅玄抬起头,直视西原侯,腰背如钢刀笔直。

凝视他片刻,西原侯忽然笑了,笑声由低到高,甚至有几分癫狂。

听到声音,门外的侍人吃惊不小,却不敢轻易窥伺,只能站在原位,猜测是何事让国君大笑。

自从遇刺重伤,不能领兵出战,西原侯再未这样笑过,以至于让许多人忘记,他年轻时是何等意气风发,豪迈爽朗。

郅玄不出声,等着西原侯停下。

良久,西原侯终于笑够了。

大笑让他耗尽了力气,情绪过于激动,他只能双手撑在案上,发出几声咳嗽,重重地喘着气。

郅玄留心观察,发现西原侯的一条手臂正微微发抖,显然,他的旧伤又开始痛了。

西原侯的直觉极其敏锐,郅玄来不及收回目光,就被抓个正着。

清楚看到西原侯眼中的凶光,郅玄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脊背发凉。强忍住没有低头,强迫自己和西原侯对视。

他不能说完全了解西原侯,但他了解人性。

如果这个时候避开视线,很可能让对方陷入暴怒。

四目相对,郅玄的汗出得更急,沿着他的脖颈流下,浸入衣领。

西原侯深深地看着他,忽然叹息一声,挽起自己的衣袖。

映入郅玄眼帘的,是一条因骨折变形的手臂。两条丑陋的疤痕沿着肘弯处攀爬,一直延伸到肩头。疤痕形状很不规则,很难断定是由什么武器造成。

西原侯无心为他解惑,只道:“看清楚了吗?”

“君上……”郅玄嗓子发干。

“若你为国君,可会如我?”

郅玄的心在狂跳。

今天的一切都太不合理,眼前的西原侯简直像换了一个人,和他之前了解的截然不同。

“莫要想着搪塞。”西原侯放下衣袖,遮住隐隐作痛的手臂。起身绕过桌案,站定在郅玄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沉声道,“若你为国君,可会如我?”

“不会。”这一次,郅玄没有逃避,直视西原侯,给出对方答案。

“善!”西原侯再次大笑,“狡诈如狐,果然如你大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