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朕在梦里想起了一件事情。”

定江山 顾言丶 3966 字 2个月前

“自古以来,粮饷都是头等大事,去年岭北大旱,加上西南涝灾,国库拨了不少粮饷出去。”宁怀瑾低声说:“何况打安庆实则是件鸡肋之事——四境外各有外族,四境的守军是不能动用的,可各州府的兵也不能全带走,若是各拨出一部分来,人数上不太占优。若是从附近的守军处调兵,也未免太兴师动众。”

“安庆府临近长江口,对面就是九江。这两处都是封地,若真的打起来,九江那头为了明哲保身,必定要留着驻地的守军,防着宁铮渡江而过——想必也不会把兵拨出来给陛下。”江晓寒说:“安庆离京城不远,只隔着一片中原腹地。各地的州府军都不多,平江府和江宁府就在安庆府旁边,也得自保,撑死了各自拨出十万……再从江北那边调出二十万,也就顶天了。”

“这可不够。”宁怀瑾摇了摇头,实话实说道:“虽然本朝有律,封地的王爷可留的守军只能比普通州府多出五成,明面上的只有三十万上下,但各朝各代,哪位王爷没偷摸养些私兵充排场——总归只要手里有银子,养得起,那天高皇帝远的,养多少都可能。”

“何况按王爷所说,长乐王屯粮赚钱,想必是做好了造反的打算的。”江晓寒用折扇敲了敲手心,思索了片刻,说道:“当年分封出去的圣旨我还有印象,先帝是将安庆附近的一片都划给了长乐王,总共林林总总大小城池一十三座。西临江州,东接江宁府,跟九江只有一江之隔。”

“我先前看过长乐王封地的人口户籍数目,约有三千万人。但凭宁铮那心思,真正的人口只会比报上来的数目只多不少,我想想,少说也有四千五百万。”江晓寒看了看宁怀瑾,意有所指地说:“这其中,青壮男丁又有多少。”

宁怀瑾明白他的意思——这一仗要是打起来,宁衍调度全局,须得有张有弛。但宁铮可是背水一战,他手握封地,若是兵力不足,就地征兵也不是不可能。

虽然征兵上来的青壮年不如私兵勇猛,但人数多了,也是个麻烦事。

“不对。”从方才起一直沉默的谢珏忽而出声道:“若是要打,也不能将大头放在平江和江宁两府上。

谢珏顿了顿,沉声说:“甚至若情况不好,陛下还得做好这两府拿不出援兵的准备。”

宁怀瑾和江晓寒都是文臣,这满屋里就只有谢珏一个真刀真枪上过战场。谢珏虽不像他俩一样能对各封地的情况和政事如数家珍,但方才说话的这功夫里,他已经在心里粗略地推过一边沙盘了。

谢珏看向宁怀瑾,询问道:“我朝有律,封地归所属王爷管辖,若属王无错,哪怕是帝王也不能随意插手封地的事儿,没错吧。”

宁怀瑾点了点头,说:“没错——但阮茵毒害陛下,宁铮私屯粮饷,已经足够陛下出兵了。”

“不是宁铮的事儿,是九王爷。”谢珏摇了摇头,说:“方才明远也说了,九江要明哲保身。永安王人虽不在九江,但九江还是他的地盘,若他以此条例拒绝陛下借道,那平江和江宁两城的援兵,还能过来吗。”

宁怀瑾猛然一愣。

他们这些文臣,日常习惯了坐在内阁收拢各地来的文书册子,对粮产人口之类的庶务了解颇深,却不像谢珏一样对地形敏感。

直到谢珏提到了这件事,宁怀瑾才猛然反应过来,他先前竟将这个疏漏过去了。

诚然,江南一带地势平缓,但安庆地处平江和京城之间,与九江府各成半个拗口,平江和江宁两府的军若是想绕过这两府跟宁衍汇合,就只能从再南边的东南沿海一带绕过来。

路途甚远不说,也实在太过折腾,中间损耗粮草倒是小事,就怕兵士水土不服,徒生别的事端。

“若是江南两府不行,那就只剩江州几府了。”宁怀瑾说。

“若是从元江调兵,就得早做准备了。”江晓寒说:“元江府路远崎岖,气候也与江南不同,行军过来起码要月余。若是等到宁铮动手再调兵,恐怕来不及。”

宁怀瑾本来想到这事儿时,心里就将江南两府盘算了进去,却不想谢珏一句话将他的预想全部打乱,眼瞅着将其变成迫在眉睫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