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因为曹星劝唐将军投降、好让城里的大伙疏散,唐将军恨曹星投敌、动摇军心,所以……”

程草堂一愣,曹星怎么会投敌……

吴传之暗暗松了口气,上前拉开程草堂:“别怪他,也不怨唐将军、更不怨曹大人,一定是赵熹以炸堤为要挟、迫使曹大人劝降唐将军,唐将军一向有气节,城里还有那么多人、自然不容投降之说……曹大人无错、唐将军亦无过,有罪的人是赵熹!”吴传之看向黄安文,“他逼迫同胞相残、后还炸毁堤坝淹死延庆百姓!几十万累累血债,一定要让他偿命!”

黄安文立时明白吴传之意图,也愤道:“赵熹穷兵黩武不说如今竟犯下如此惨绝人寰之案,罪恶滔天人神共愤!我即刻上禀父亲、传于朝廷,让天下人都知道赵熹罪行!还有晏城、潍城,若非他们见死不救、延庆不至于此!”

程草堂心如刀绞,他并不管黄安文和吴传之、只追问曹星之事,来人便将曹星见到驼山逃难者后孤身出城查看曹堤被俘、两次来延庆劝唐禹投降最终被乱箭射杀于城楼之下万军之前的事一一告知,程草堂听罢久久无言。

此时黄安文也与吴传之已商议好如何上报延庆之事,他们告知信使、要他更改说辞,他们神情切切、眼中没有对枉死百姓的怜悯、没有对殉城将士的哀悼、没有对曹星惨死的悲痛,他们只想着如何借此事狠狠踩上敌人一脚。

什么时候,将自己从无助中拯救、心怀天下想要百姓安乐的黄安文变成了这个样子?这也是成大事不必要的牺牲么?

不,全是赵熹的错,赵熹给世界带来了战争和灾难、让所有的人都扭曲痛苦!全部都是赵熹!

赵熹!

第295章 自罪

延庆已深埋土中、赵熹自然没再进城,雨过天晴后赵熹调转方向攻打潍城,成功后与前来汇合的赵福在潍城休整、准备中秋后合力进攻晏城,在此期间赵熹在潍城募集当地人前去延庆,这么多天过去人肯定是救不了了,好歹收拾遗骨、重建城池。

与此同时,黄安文将延庆之事添油加醋,说赵熹为求胜利炸毁曹堤、故意引发山洪将延庆掩埋,南朝官民既惊且恨,文生血书声讨、武将切齿欲报、百姓踊跃参军、誓要赵熹血债血偿。

消息传至京都,陶希仁立即上书弹劾赵熹事不上请、独断专行,其余文官对此事本就意见颇大,见有人出头纷纷附和、希望承平对赵熹下诏责备、安抚天下。武将们大都和赵熹有战友之谊、哪里能任他被书生指摘,纷纷出言维护,双方就此在朝堂争执起来。

承平自然是维护赵熹的。他先安抚两边、朝后又将陶希仁单独留下,向他道:“且不说兵者诡道、无所不用,元帅先前已然在军报中提及、延庆堤坝因山洪暴发而决堤、延庆城被山洪掩埋,伪朝所称元帅炸堤毁城实乃污蔑,你怎么能听信敌人谣言参奏本朝功臣呢?”

陶希仁道:“元帅所说微臣相信、伪朝所言微臣不信,可延庆几十万冤魂是真!事情发生时元帅大军就在城外,若非他所逼城中人也不至于不敢疏散。延庆惨事要说怪谁,天灾人祸怨不得人;但要说跟元帅毫无关系,那也无法断言。其实咱们都清楚,炸堤的事元帅做的出来、只是没轮到他出手,当初他如果及早上报朝廷、咱们商议一番、哪怕不能阻止也能安排人手准备善后事宜、至少给百姓多留条活路,可他说一不二自决自断,以后其他将帅有样学样、以胜利为名侵夺残害百姓,北军就真成虎狼之师!”

承平道:“你的顾虑本王清楚,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军情紧急时将帅有权决定,这是君王的信任、更是将帅的职责,延庆之事元帅并无过错,你却要以未来他人可能之罪来惩现实之人,实在不妥。”

陶希仁坚持道:“智者防危于细末,既见危而放纵,实非明君所为。何况臣工所谏最严厉也不过下诏责备,不过是以此为戒提点众将,王爷怎的连这都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