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赵熹忙问:“战事不顺么?”

国公叹:“平青也算宿怨,二州又相差无几,哪能这么快分胜负,且有得耗呢!”

承平道:“平州乃我家根基,定然不能舍弃,可父亲若想安定天下,总要走出平州才好,京都为天下之中,四通八达、水陆畅通,又田多土沃、人丁兴旺。如今仍是李唐,京都乃本朝都城,咱们在此掌天下权柄,名正言顺。至于平州,平州各官员均高才,亦忠心,父亲叫可信赖之人留守,应不会有事。另咱们可授平、卫诸臣朝官,虽在地方统由朝廷管辖,这样朝政不乱、地方亦不用大变,待青州平定,再行考虑迁官事宜。”

国公并未答应,只道:“事关重大,我还得细细考虑。”

第163章 偏心

此次前来京都所涉事项繁杂重大,国公除得力下人外还带了几位幕僚清客,其中有一位宋容声先生不过三十年纪却学识渊博见识独到,又克己慎行,甚得国公信任。不过这位先生身体孱弱时常抱恙,不好在州府任职,便一直留在国公身边,这次自然也随国公入京。

承平赵熹离开后国公休息片刻便去寻宋容声说话,宋荣声就被安排在李府,见了国公笑道:“本还忧心来了京都后国公住在宫中、学生再见国公不易,没想到三公子安排妥帖,咱们住这里既守礼又便宜,家中布置还同府中相似、住着也舒坦,可见三公子能力和孝心,郡公有福啊!”

国公非但没有开心反而面露愁容,将承平所荐留在京都之事告诉宋荣声。宋荣声道:“这事在平阳时郡公和几位大人也商讨过,大体也与三公子所言相同。平阳自然是好,可既要成霸业,天下为家才是。”

国公道:“这些我岂有不知,咱们家底全在平州,我李家可以举家迁移,可平州大姓怎肯离开故土?京都世家林立豪门无数,平州诸官又如何安排?”

宋荣声道:“一朝天子一朝臣,昔日王谢今日无名,全看上位者一句话而已。现今正是乱世,该叫世家知道唯奉上可久安。”

“唉,哪有那么容易,如今单对抗青州便已捉襟见肘,要天下平定怎能没有世家支持!”

宋荣声点点头,心里却觉国公魄力不足。他道:“那也不是没有办法,舍小取大、舍轻取重,不过这也需国公您把握。其实学生觉得,三公子是有为之人,又在京都多年,今日瞧朝中诸臣对公子服气得很、无一点轻慢象,怕是此番动乱之后他们已然投了咱们,国公不如先问问三公子意见,或有意外之喜呢?”

国公忧思更重:“这正是我之所忧!世家之类不过小事,咱们主臣细细商议总有解决的办法,叫我放心不下的正是老三啊!”国公遂将平乱诸事讲与宋荣声,“皇帝心腹被公孙氏收拾一批、公孙同党又被老三收拾一批,加上赵熹那个杀神,剩余诸人哪里还敢对老三不服!京都已在老三掌握之中!”

宋荣声不住点头,由衷赞道:“三少夫人闺名学生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惊为天人,却没想她当真如此英武,实乃巾帼英雄!果真虎父无犬子!先前州内还有议论不知是否要扶持大殿下,三公子如此安排咱们倒也不必忧心了!既然如此,国公还有何忧虑呢?”

国公道:“便是老三强力太过!我本想着来京都帮他稳定局势,谁料他早已掌控全局,可偏偏他还叫了我来,可见他并不满足京都一地!他如此强硬,又有赵家鼎力相助,另还有京都、燕州强援,虎遇风龙乘云,以后如何肯向承盛称臣呢!”

宋荣声犹豫道:“大公子向来胸怀宽广,又仁爱温和,想必不会在意此事……”

国公断然道:“那怎么行!承盛为长、承平为幼,长兄为父,怎能忤逆!赵熹本是指给承盛的,若非我派遣承平去卫宁、他也不会跟赵熹有情,若赵熹能和承盛顺利成婚,承盛宽仁赵熹果决二人相得益彰,承平无外援安心辅助大哥,平州岂能不盛!因我之差毁了承盛姻缘,承盛非但毫无怨言还屡屡为承平说情,承平就该感恩戴德恭顺大哥才是,怎敢生出他心!我为父亲、一家之主,更不能助长如此习气,否则如何安家兴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