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陶希仁不顾公孙宣仪径自走到门外,果见几个儒生和许多百姓。公孙宣仪也跟了上来,只是他一露面便被儒生骂道:“无天无父的无耻小儿,在孝期就欺上门来,陶太傅英灵岂容尔等冒犯!”

“早知公孙氏心怀不轨,现今竟要禁严全城,莫非要造反不成!我等虽一介草民却也知道忠君爱国以死报君,胆敢杀忠臣害陛下,先过学生这关!”

百姓们亦议论纷纷。

自北征之后京都政风开阔,寻常百姓异可论政争学,加上陶希仁有意宣教,京中人人爱国各个忠君,都想着能像李承平一般杀敌报国、青史留名,再加上这些年京都广纳流民,城中人口复杂,更难管束。公孙太尉一再交代书生矜骄自负最善煽动民心,轻易不可得罪,尤其皇帝已死、新皇少不得儒门支持,此时更要拉拢陶氏,直到找到新人、才敢叫陶家身败名裂。

公孙宣仪与陶希仁年纪相当、龃龉甚重,登上门来这才多有冲撞,眼看外面闹了起来他也不敢当真动手,只得道:“诸位误会了,本官不过有些事向陶大人求证,如今已然知晓、正要离去。”

陶希仁立即道:“慢走,不送!”

公孙宣仪憋了一肚子气,向他拱拱手,领翊羽军离去。

儒生们立即跑上前向陶希仁作揖行礼:“先生,您没事吧!我们本来饮月楼品茶,忽见翊羽军出动就觉有异,本想来向您求个意见,没料他们竟敢冒犯陶府!先生,京中可是出了事?可需要咱们帮忙!”

陶希仁想起赵熹嘱咐,含泪道:“你们都是好样的!只是宫中、宫中……宫中形势不明,学生怕贸然行动反而害了陛下,故以静制动、先打探情况再做决定。你们也不必忧心,烦劳各位告诉其他同门,先保全自己才能在要紧时候舍身报国!”

儒生们纷纷应允,后才离去。

不远处翊羽军问公孙宣仪:“大人,陶大人反应分明有异,说不定赵熹就被他藏在家中,咱们就这么离开吗?”

公孙宣仪嗤笑:“就是要让他以为过了这关才好抓他的把柄!赵熹已快生产,陶府难道瞒得住?你们给我看好了陶府,一有动静马上来报!”

军士问:“可陶夫人也有身孕……”

“陶夫人总不能生两次!你只给我看好了,我自有办法!”

儒生离开后又有同僚找上门来,陶希仁只好一一应对。这些同僚具是可信之人,但他丝毫不露口风、不提皇帝驾崩之事,只说小殿下夭折、陛下恐为公孙氏控制,但大殿下仍在京外、另有李承平护卫,大家不能轻举妄动、应静待时机云云。大家都一头雾水,只知形势严峻,陶希仁为皇帝心腹、又是儒门执牛耳,他这么说,大家自然听从。

好容易将众人送走,陶希仁又匆匆赶回后院,陶夫人已将东西搬到陶太傅旧屋,赵熹也喝了药沉沉睡去,冯先生和嬷嬷在旁照顾。陶希仁请出冯先生,问:“大君身子如何?”

冯先生答:“双元果然康健,大君身子有些虚弱,倒也无大碍。不过他本就临产,这么一折腾,生产怕是没几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