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平羞赧极了,无力地辩解道:“我、我也是会剑术的,我不是文弱之人!”
赵熹笑道:“砍头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应该知道,我家以前是屠户,现在虽不必屠宰为生,但过年的时候我们家都会自己杀猪宰牛的!这活计一般都是爹爹和哥哥来做,不过我不服、不愿输哥哥一头,抓了只小猪就砍,结果力道不足一刀下去猪没死、刀反被夹在了猪身上,小猪又惊又疼满院乱撞,院子里血红一片,最后还是爹爹出手才将它了结。今日若是你动手,就是那番情景了!”
承平想了想,那场面分明血腥又恐怖,被赵熹用小猪一比,无端地荒诞起来,也不由笑了出来。赵熹这才缓了语气:“这确实是我第一次杀人。当时我并没有多想,王宇多次冒犯实在可恶,放任不管只会叫你被人轻视,就算你不出手我也打算把他打一顿了!只是没想到你思虑如此周全,早早立了军规。爹爹教我,军规不可违,既然军规说他该斩,他就只有死路一条!我并不觉得害怕,也不觉得后悔……剑够利,我够快,血都没有,做得实在干净。剑从人心,我的决心就在剑里。”赵熹伸出双手,愣愣地看着,“可它还是在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有些明白爹爹说的世道艰难了……”
承平心疼不已:“礼崩乐坏,人如草芥,如我等也旦暮死,难以为人。所能为者,只有平贼寇、定四海,待海清河晏天下太平,兵械归库马放南山,青山田舍、碧波渔船,常享安乐。”
“青山田舍,碧波渔船……”赵熹喃喃轻语,继而笑道,“终有一日如你所愿。”
第16章 卫宁
承平挑选的护卫大都年青,见王宇被斩心中惊骇,对承平敬畏异常,后见承平待人亲和赏罚分明,对他更为臣服。这一行二十余人皆骑马带兵,一般匪寇不敢露头,普通百姓也敬而远之,故而路上很是平静。承平与赵熹初时还期待好奇,后来渐觉无聊,只埋头赶路,希望早些到达卫宁。
卫宁在平青卫三州交界处,黄平在卫宁东、平卫相交处,诸人从平阳向北,越靠近两县人烟越稀、田地越芜,至卫平界时周遭田地还有潮气,稻谷倒伏烂在地里,看得承平心疼不已。诸人继续向前,来到一座村落。
天青日白,山明木盛,正是艳阳风景,竟有哭声凄厉,在山水清朗间显得格外突兀。承平望向赵熹,果见赵熹眉头不展,促马循声而去,承平自然跟随在后。村中大都是茅屋,许多已坍塌破财,在一座倒了半边的屋子前,一老妪呕声哭泣。这老妪黑瘦如焦柴,头发稀疏花白,污脏的破布挂在身上,身躯蜷缩匍匐在地,双手抠入地中,号哭不止。赵熹听着心抓肺扯,难受得很,下马上前欲将老妪扶起:“大娘您这是怎么了,快起来吧!”
老妪抬起头,眼肿如泡、垂垂欲脱,网样的血丝将它们吊在眼眶里。她眼珠混沌无神,可赵熹却觉得自己被她狠狠攫住,丝毫不能偏移。老妪攥住赵熹的手,枯瘪的手指掐进赵熹肉里:“他们抢了我的手镯,我儿子留给我唯一的东西,被他们抢走了!我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只有那个镯子了,他们还是抢走了……老天爷,把我的命拿去吧,为什么要折磨我!”
赵熹于心不忍问:“是谁!谁抢了你的镯子!告诉我我给你抢回来!”
老妪仍是痛哭,并未回答赵熹。承平也走上前来,问:“老人家,你的家人呢?”
老妪已挤不出泪来,只能泣血:“死了,都死了……大雨来了,庄稼倒了、房子淹了、粮食都泡了!县里要粮又要丁,抢了粮,把儿子也抓走了!家里没吃没喝,有那天杀的来抢东西媳妇不肯,被砍死了……后来儿子也死了,人头被挂在城墙上,我去收尸他们不让,我就想把镯子卖了、换几个钱、求求他们,可是、可是……我的镯子……”老妪又呜咽起来。
赵熹怒火中烧:“究竟是谁干的!老人家你快说啊,我给你讨回公道!是守城官吗!”
承平微微蹙眉,正要与赵熹说话,就看老妪摇了摇头:“是里长……”
“里长?”赵熹冷笑,“这倒方便了,省得我跑去城里!他在哪里!”
老妪指向村里,赵熹立即提了枪道:“承平你等在此处,我去看看那鱼肉百姓的里长是个什么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