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别说,宁二这一改教学方式,宁家村的孩子的优势就显出来了。其实这么大的孩子,记忆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教他们不求甚解的背书,教一句背一句,他们都能很好的完成。孩子们根本就不需要懂得这些话的意思,只要死记硬背。
但每天背几句,个个孩子回家都能摇头晃脑的背书,孩子们也高兴没压力,觉得自己学会了。并且家长们听了也很满意,觉得孩子们学到东西了。
而且上课时,躲在外面也能听到宁二清俊的声音,在带着孩子们读书。再听听孩子们一阵阵整齐的读书声,家长们就更满意了。
最重量的是,等大家都背会了几则书,宁二就开始给他们讲这些道理和规则。孩子们也变得有礼貌了,对他也尊敬起来,连带着村子里的风气都好起来了。
宁二也很满意这个效果,丑姑也很满意,说:“你这个法子真不错啊,我觉得你完全可以开个私熟,以后专门教书育人呢。”
其实幼儿园的孩子们一开始也是学些儿歌什么的,天天跟着老师念,天天跟着老师唱,一段时间过去后,孩子们都会背几首儿歌了。宁二这个教法,其实就与现代的幼儿园类似。对于那些完全没基础的孩子来说,效果当然就很明显了。显然宁二是无师自通的学会了现代幼儿教育呢。
“不行,不行。”宁二连连摇头。
“为什么不行?收几个学生,给大家启蒙,你这水平完全足够了啊。”丑姑不解的问。
“我虽然是个秀才的身份,但开私熟,恐怕能力还是不够,而且我年纪太轻了,起码也得到三十岁才能这样做。”宁二说。
他是担心自己太年轻,家长不认可他的能力与功底。而且在这个穷地方开私熟,能收到几个钱啊?学生也收不到两个,还不如直接不收钱,想教就教,不想教就不教,自己压力也轻。
丑姑看看他还显稚嫩的脸盘,比姑娘家还俊俏的模样,确实觉得不大象夫子的模样,只能遗憾的摇了摇头,说:“我还想着,你不如专门教书,就不用下田干活了呢。”
“怎么可能,这里如此穷,哪家有钱交束脩,我是要收一两呢,还是五百钱呢?只怕收到的钱还不如我种田赚到的多呢。还劳心劳力的,最怕的是,村民们还认为我太刻薄,只认钱呢。”宁二解释道。
“哎哟,早知道就不该答应教大家的。”丑姑后悔的说。这完全是给宁二挖了个坑啊,不教都不行,教不好也不行,完全是做白功,还会得到埋怨。
“话也不能这么说,其实也不是没好处的啊。比如现在大家对我尊敬了不少,而且我现在就收到了不少东西啊,虽说不值当学费,但我闲着也是闲着,而且也赚了不少东西回来,不愁吃喝了。”宁二笑道。
他倒是蛮想得开,有收获就好,不要太纠结于得失了。
宁家村的人也和姜吴村的人一样,送了柴草,粮食,鸡及蛋等物品过来。每家有孩子来上学的人都送了,不过是有多有少而已。其实送到吴家的,也大半是送给他的。光是这些东西,就足够他们这个冬天过得很好。
丑姑哑然失笑,发觉自己在这一方面还是赶不上宁二的境界。确实别人也不是没有付出的,家家户户都拿了东西过来。虽然值不了多少钱,但确实也是付出啊,最重要的是人多了,你送一点他送一点,和起来就不算少了。
如果宁二真正开办收束脩的私熟,收不到两个学生,得到的钱财,只怕也不比现在多。而且村民们也不会象现在这样发自内心的尊敬他。
实际上,宁二已经潜移默化的给大家灌输了不少礼仪规矩呢。整个村子的风气有了变化,对他们自己以后的生活也有好处。
“所以,你是打算,闲月时就教孩子们读书,忙时依旧下地种田打猎喽。”丑姑笑道。
“是啊。不种田打猎,哪里能养得起一家人啊。而且柱子越发年纪大了,我和老爷子都想给他寻个媳妇儿。”宁二提到柱子的事情,就难过的直叹气。
在他心目中,柱子是个很有用处的人,可是柱子又是个需要人不停指挥的人,正常人肯定不想嫁给他。但是找个有开残疾的人,他又觉得委屈柱子了。最重要的是,他还觉得周围的姑娘家都配不上柱子。他还想给柱子找个能干而又真心对柱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