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书院已经算是最顶尖的那一拨,但学堂里能教的东西,小孩儿已经学完了。单纯就知识层面来讲,让郑锦去考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拿最新一届的考卷给他测试过,卷面分数能够排进前三。
可做官又不是只写写文书就行,很多东西得靠时间的积累,小孩儿为人处世方面也还差了点,可不能真的八岁就当官。
他们想让竺年想办法,太子资源丰富是其一,其二是竺年本人也是年纪小小就做出许多大事的人,郑锦这点在他面前还不够看的,想来能够有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比起现在只是有个苗头的皇嗣问题,显然自家子侄的前程更迫切一些。
郑蓬飞第二天一早就去了东宫。
竺年没睡懒觉,早早起了,已经做好了早课,见他们来,就带他们去书房:“昨天人多没来得及,过来坐这儿。先生跟我提阿锦呢,说是和果果玩得来。”吩咐宫人去叫尉迟兰过来。
宫人应了声去,自然有人端上待客的茶水糕点。
郑锦看着有点拘谨。
竺年就说道:“也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这些都是平时果果爱吃的,试试?”
竺年站着高,这会儿坐着,就没那么大的压迫感,说话又带着笑。郑锦虽然知道这是太子殿下,但对于这个身份具体有多厉害,心里面还缺乏准确的认知,端端正正谢过之后,就开始在边上吃零食。
竺年又对郑蓬飞说道:“本想着让您来京城帮帮父皇,奈何能委以重任的少,累大伯在外面许多年。”
郑蓬飞赶紧拱了拱手:“不敢。是下官深受重用,才能一展抱负。”
沃州和京畿连年遭灾,还受战争之苦。
丹州、江州这几年可谓风调雨顺。
丹州趁着上游大水,倒是因祸得福,重新清理拓宽了河道,又有大量人口的迁入,已经是个正经的鱼米之乡。要不是地方不够大,且常年小透明,各方面数据的增加幅度简直可怕。
江州就更不用说了。丹州还得投大量的资源,去补足基建。尤其是这两年先是修了个四号码头,今年又开始同时修五号码头、六号码头,花钱比挣钱多。
江州可没这方面的烦恼,虽然一样要投入一部分基建的钱,但江州环境可比丹州好多了。原有的基础扎实,多数只是维护一下。
每年年终上报的各项账目,多到让一众言官明察暗访,就觉得是虚报的。
这一方面是江州的底子好,另一方面也是郑蓬飞这位主官出色。
先前卫玉在沃州的时候,把沃州弄成了什么样,就是个反面例证。
本来郑蓬飞的年纪要是小一点,这样的才能,肯定是让他多跑几个地方去帮扶发展。但他岁数在这里摆着,等蒲岭大道的江州这一段完工,应该就差不多调入京城,肯定也是偏二线的养老官职。
说话间,尉迟兰来了:“还想四妹妹成亲那天过去一趟,正好你们来了。”
竺年抬手擦到他脸上的面粉:“你一大早钻厨房干嘛?”
“我想烤个蛋糕。你明天生辰吃。”他简单说了一句,就对郑锦说道,“上次我回来之后想了想,你看看是想在京城这边,还是去外面多看看。京城这边条件更好,家里人都在,去外面就没那么好了。你身体太弱,还得增加武课。”
郑锦对当官还是有概念的,郑家的大学课程他是已经读完了的,就问道:“在京城是做什么?去外面的话,是去哪里,做什么?”
“在京城的话,就是去六部轮值,帮着处理一些文书工作。等你觉得哪方面更适合自己,再往哪方面发展。去外面的话,我想了个人,你去跟着他当学生,他去哪里你就到哪里。”尉迟兰也没卖关子,对郑蓬飞说道,“竺侯。”又问竺年,“竺侯这会儿在京城?”
“在的。年后……看他自己想去哪儿吧?”心野得不行,来姜地帮了他两年,人就跑没影了。讨了个头衔,拿着一堆令牌,就去行走天下。身边就跟着几个蓝组的人。不是过年,他还逮不到人。
竺侯在京城名气不大,但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这人本事有多大。
郑蓬飞就是接触过的人之一。
他当初在丹州当知府,迁入进来的人,绝大部分是竺侯送来的。
他是想不明白,怎么能够短时间内把一群战俘,变成良民,还各有所长,安分守己。
他来之前,本来还担心村不村安排郑锦去当宋清或者宋莽的伴读。
这两位虽然不是皇子皇孙,但显然出路会给如今宫里头的那些皇子皇女当伴读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