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自己娘家,罗英还是留着一分情面,还愿意替罗家教养孩子。当然,那三个姬妾生的孩子,甚至包括罗儛在内,罗英是看一眼都不愿意的。
她看着自家其他人的眼神,并没有太多表情,到中午用饭的时候,动了动筷子,嘴都没动一下,就回宫了。
竺年和尉迟兰还得去郑家,没跟着一起回去。
午饭也没吃,他们就先去改成姜王府的原先嬉王府吃了点。睡了个午觉后,打点了礼物去郑家。
郑家是尉迟兰的外家。
他小时候跟着母亲在外家生活了好几年,一直到母亲离世,才跟着父亲到的黑荥关。
后来他随竺年在京城为质,身份上不好和外家走得太近,免得给郑家招祸。现在倒是没了顾忌,哪怕人不在京城,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郑家的婚丧大事,他起码都会准备一份厚礼。
尉迟兰的外公外婆已经不在了,如今是大舅当家。
比起罗家的花里胡哨,郑家显然更加内敛。
竺年还是第一次来,有些意外看到郑家并不怎么林木葱茏,反倒房屋敞亮,没那么多文人的讲究。样子更接近将军府一些。
郑大舅看到两人显然很高兴,一大家子听到消息,很快就过来迎接:“太子殿下、王爷……”
尉迟兰打断:“大舅,咱们自家人,不用说这些。”
竺年顺势说道:“大舅,叫我穗穗就好。”
一群人进到屋里。
郑大舅就指着满屋子的玻璃窗:“这满屋的窗子,多亏了……穗穗。舅舅还没谢过呢。”
不止是窗户,家里的角角落落都被东风号改造过。
对他们这些读书人,房屋敞亮,冬日里屋里头暖和,提高了不知道多少读书效率。
但玻璃窗的价格,哪怕是他们这样世代为官的人家,也只是想想,还琢磨着就把书房的窗户换了,没想到人家把整栋房子都给换了。
现在京城能做到这样的,掰着手指头数的出来。
“您早就写信谢过了。”竺年笑着打量这位当朝的吏部尚书的兄长。
如今的吏部尚书,是郑二舅。
年前,郑二舅也带家中的小朋友来东宫玩耍过,聊得挺好。
但郑大舅才是郑家的定海神针,是一位学识不亚于吴灲的大家。他对官场不太在意,现在是京城大学的祭酒,日子看起来过得并不宽裕。
一群人在大厅落座。
跟随他们来的礼物,也就一箱箱跟着搬进来,东西太多,以至于很多得放在外面。
郑大舅母就说道:“你们两孩子,回家还带这许多东西做什么?”
“就是看着多,不是什么贵重东西。”尉迟兰说道,“箱子上都贴着名字呢,你们打开看了就知道了,都是些寻常吃的用的。”指着被抬进来的几个大箱子,“这是搜罗的一些书的抄本,我记得家里头大概没有。原本收在上都图书馆里,只能带些抄本来。”
这话一出,别说是郑大舅,郑家的大部分人都坐不住了,纷纷站起来,一刻不停就把箱子打开,看到里头的书目,眼睛都红了。
“快,先搬到藏书楼去!”说着,他们的眼睛里已经看不见抬箱子进来的力士,自己就要去扛箱子,对自己的瘦巴巴的胳膊一点数都没有。
郑大舅他们还没来得及动,就见有人搬了一堆铁棍进来:“这是做什么?”
“避雷针,给家里按上,防打雷的。”
工科,对于郑家这群文人,是一扇新的窗户。
很多郑家人都是很感兴趣的,有些小辈直接考去了苍陶,还有想去梁州研究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