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阿钧ˋωˊ:不留着过年!

糕儿⊙ω⊙:果然是亲妹妹,像我。

阿钧⊙ω⊙:嗯!

(完)

第一百九十六章 孩子多 ...

竺年是到了冰雪消融,银城码头重新开工的时候,才知道林家的事情。

红四特意提了一句:“小姑娘胆子大得有些让人看不懂了。”

银鱼里也有几个姑娘,像他们红组的老大就是。但是他们这些人出身低微,小郡主是锦衣玉食长大的高贵人,怎么能见这种污浊场面?

在他看来,就连领兵作战,都应该是其他人的事情。像竺年兄妹,就应该待在高高的庙堂上发号施令。

竺年知道他说的是竺婉,带着父兄滤镜不以为然:“姑娘家胆子大些好。”

长随把自己的一套桌椅板凳搬到了作坊里,听着两人言语中透露出来的这个姑娘那个姑娘的,一时间还以为是在说亲什么的,就问:“四哥是看中了哪家的姑娘吗?”

不是他说,红四虽然是军户,但就凭着这一手木匠手艺,在银城里头还是很受欢迎的。

“哪儿啊!我早成亲了,说我家姑娘呢。”他比划了一个长短大小,“这不是能走能跑了,眼一错什么都敢抓,上次差点抓了这么大一条蛇。”

现在军屯里很大一部分人,都是竺年的亲卫营里的,还有一些北境尉迟的,连着家眷都搬了一部分来。

像亲卫营里兄弟们的家眷,多数也是自小被竺年收养的孤儿,都能干着呢。

蒋军官全身心扑在书院里,回屯里过了个年之后,连家里人都一起接到了城里。他们行事就更加方便。

长随看他比划的蛇不大,但想到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姑娘,还是很危险的,想到自己家里的小崽子不由得感同身受:“小孩儿啊,这时候最难了。我瞧四哥你也不差这点钱,屯里头雇个婶子帮着带孩子?”

竺年听着说了一句:“要不送城里来吧。正好把学校旁边的房子改成托儿所和幼儿园。”

他把手上的一个小零件放下,让长随和红四拿上炭笔和夹板,还有一些测量工具,直接溜达去学校那里。

学校在银城的最西北角,当初额外留出了许多空地和一部分空置的校舍。

基础设施都有,想要用的话,只需要添置些家具就行。

现在学校只收六岁以上的孩子,这个年龄以下的孩子,要是愿意的话,也可以放到学校里来,有专门的人带着,略微教一些生活卫生等等方面的知识,主要还是随他们自己玩,只要保证安全就行。

和学校有正经知识可以学,还有相当的补贴不同,这些孩子几乎学不到什么有用的,还得花费比六岁以上大孩子更多的费用,很多家长就不愿意把孩子送来,反而自己放在家里头带。

银城的环境毕竟不如梨园和桃花坞,哪怕竺年已经尽可能创造了就业机会,也不能保证所有来的家属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况且有些工作,家属也不愿意去做,就譬如给军营洗衣服之类的。

不得不说,还是因为在这边做工能攒下钱,许多人心气高了,就想着轻省一些。

再说妇人在家打理家务照料孩子,也不是闲着没事干,家里人多的,比在工地上干活的男人一点都不轻松。

很多人都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么好的做工机会可不多。

沃水从南到北就这么长。哪怕再有码头需要造,难道能一直跟着竺年干吗?不跟着竺年,其他人手下哪有这么好的待遇?别说存下钱了,能不能存下命都不好说。

有些还想着脱了匠籍,看能在哪个村子买上几亩地过活。

反正各有各的打算,导致现在学校里六岁以下的孩子,数量并不多。多半是一些官吏家的小孩儿,连着伺候的乳母一起派来,还承担着一些交际功能。

长随跟来看过,觉得要是按照竺年的想法改,那估摸着这些孩子的家长不会乐意,再者也招不到人。军屯里像四哥这样条件的人家,掰着手指头都数的出来。

红四倒是有些跃跃欲试。

竺年提的东西,他都太熟悉了。这不就是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