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第一百七十九章 喜剧 ...

卫皇后死得很不光彩。

她是一根白绫上吊自尽的,也可以说是被骂死的。

这和罗英没半点关系。她只是将船队停在桃花坞——二号码头的大码头,距离沃州府城还有小半天的路。

卫皇后挨骂的内容,也和南王府没关系,还是因为卫玉的事情。

身为沃州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没有几个。

尉迟兰和竺年,自然是人尽皆知。甚至一些消息闭塞的老人,也知道斩孽龙的小王爷。

如今沃州府城的龙王庙里,供奉的龙王都多了一个伴儿。有士绅集资,重新塑了金身,把没啥用的旧龙王的雕塑扔进了沃水里“归位”,照着尉迟兰和竺年的样子重新造了两个神像,一起供奉起来。

香火鼎盛。

老百姓们的想法很淳朴,谁保佑自己就供奉谁。

原先的白吃了香火,一点用场都没有,显然不咋管用。吃白饭可不行,龙王也不行。

天罗教的通天王自然也是鼎鼎大名。一提起来,最让人感觉到痛快的,就是水火不侵的通天王被一把火点了升天。

后续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江湖术士之类敢在沃州行骗,就怕也被人一把火给点了提前“仙游”。

和通天王齐名的,就是沃州史上最知名的知府大人卫玉。

卫皇后和卫玉的关系,自然是瞒不住的。

按照姜卓的意思,也没有必要隐瞒。其实他和卫皇后说得很明白,卫玉是卫玉,卫皇后是他姜卓的媳妇儿,是他姜家的人。

此去沃州,卫皇后只需要表现出一位皇后应有的担当,积极做好当地的安抚善后事宜,百姓们只会觉得皇后是好皇后,是被娘家兄弟连累了。

一位一心向善母仪天下的皇后,自然能够教育出一位仁善的君王。

不管将来姜戈会面临多少的战争,姜戈必须在百姓面前是仁善的。

百姓们已经遭受了太多的战争苦难,一位杀伐果决的君王不利于将来姜国的发展。

卫皇后确实也做了一些事情,但她似乎就把自己当做是沃州女学的校长,或者还有一些心思赚钱,暗藏着一种和竺年别苗头的心思,把京城流行的那一套照搬到了沃州。

书局、话本、戏曲,有样学样。

这些东西在沃州落地开花不假,但是沃州和京城不同,看看沃州的话本中的内容,一本接一本的悲剧结尾,把竺年、长随和百户三个出身经历完全不同的汉子,都哭到差点肝肠寸断,就知道沃州当地的民怨一点都没平息。

卫皇后是不知道吗?

她显然是知道的。这些话本,不能说每一本都是她亲自审过的,但她多少看过一些。

她只是不放在心里,对这些底层的民怨视而不见。

她的女学,先生是宫中来的女官;学生是姜国的新贵;那样的高高在上,住在云端,根本看不到一点百姓的疾苦。

沃州文风鼎盛,当地本就对朝廷等各方面都更关心一些。

以前头顶的天子姓宋的时候,他们就是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京城算个毛线的态度;现在天子换了姓姜的,他们照样不放在眼里。

皇后还是姓卫的。

这做派不愧是和卫玉知府一母同胞。

有文化的人,骂人通常比普通人更难听一些。

一丘之貉,蛇鼠一窝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