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哪怕竺年走了,他也老老实实按照竺年留下的规矩,继续按部就班地收拾沃州的烂摊子,好好恢复民生。

皇后来了,说要办女学,他也全力相助。

师资不缺,缺生源。他就把自家的姑娘头一个送进去当学生,表示支持。

两位皇子来了,也不是什么大事。

最大的问题是竺年来了。

他是沃州的主政官员,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竺年在沃州的影响力。

或许这种影响力,过上个三年五载就会淡去许多;但现在,竺年在沃州说一句话,能直接带着沃州百姓造反他都信。

不,还不只是沃州百姓,整个官府都得有一大半人跟着跑。

他也不知道陛下怎么想的,怎么还能让这位这么快再来沃州?难不成真要养成一个祖宗?

万幸竺年来了之后,就待在工地压根不出来。甚至在工地里,也是基本就在自己的小院和作为办公用的临时工棚之间两点一线。除了有事会在工地上转转,基本看不到人。

沃州这个二号码头是一个子母码头,干流上会建一个规模不亚于一号码头的大码头,通往沃州府城的支流那边,会建一个小一点的码头。主要是内河河道窄,水位不够深,到时候大船装运来的货物也好客流也好,需要在大码头换小船,才能进去里面的支流。

沃州人口众多,沿河有许多城镇。

京城一号码头还没有完工的时候,沃州知府已经搜集了下面许多的意见,想沿着境内的主要河流多造一些码头,方便运输。

本就像大力发展水运的姜卓正中下怀,把这件事情又全权交给了竺年。当然,得让竺年把两个儿子带着。

无奈三皇子实在是没有天赋,勉强能学会一个监督检验,拿着竺年整理出来的检验标准,能够一个个自己核对,确保大致不被工匠和官吏们忽悠。

二皇子自觉责任重大,天天在工地熬生熬死,像是竺年上辈子见到的高考生,还是没空调的那种。

他正琢磨着晚上吃什么,就见两兄弟又重新回来了工棚。

人还没进来,汗臭味先冲了进来。

尉迟兰就看到原本瘫软的年糕重新支棱起来,拿出大哥的架势,把两个小兄弟训斥了一顿,颇有一点打不过老子欺负小子的无赖做派。

新戏文被丢在一边。

尉迟兰拿起来收好,瞧了瞧天色,从角落里拿了一把伞,问:“出去看看?”

竺年立刻就丢下两个便宜兄弟,往尉迟兰身后靠着,等他撑开伞挡住阳光,才跟着钻到伞下:“今天下午都没有下雨,不知道有没有人出来卖菜?”

三皇子也想去,却被兄弟摁在工棚里。

和在京城建造一号码头的时候差不多,虽然二号码头的选址距离城镇更远,但这么多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很快就吸引来许多人,形成一个不小的集。

工地虽然会提供一日三餐,主要的米面粮油蔬菜肉类都有专门采购,但陪同而来的还有一些家属,还是需要自己做饭的。每天的消耗量都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两人刚出门,就有一个小官兴冲冲跑来,人还没停下来,汗水已经在地上落成小雨:“殿下,先生,咱们想好了,要给小区起名叫桃花坞!”

说的是和梨园小筑一样的廉租房,或者说是码头职工宿舍的小区的名字。

起先竺年就说直接叫职工宿舍,起个类似东风21一样的名字,但遭到了所有人的集体反对。但是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名字,现在大热天的也不好栽种类似梨园那样的大片梨树,只勉强种了一些生命力顽强的草花当做绿化。

“你们不是准备种柿子的吗?”

小官倔强:“柿子让给前面的小码头种,咱们这儿就种桃花!桃花好看!”

行叭,好看确实是一个无敌的理由。

反正本地就有不错的桃树品种,就是桃树的养护比较费心思,倒也正好可以提供一些就业岗位。

这位小官就是负责桃花坞建造的官员,原本在工部是一个最低的从九品。要不是竺年这边要用人,工部还未必会想到有这么一批边缘人。

他原先就住在梨园小筑里。这一次随着工程项目,搬迁到了沃州码头,对职工宿舍……呸,桃花坞的建设产生了很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