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尉迟兰,比跟着竺年还无聊。
兵部基本没什么事情专门给尉迟兰做。尉迟兰平日在衙门里,就是看看一些文书卷宗,剩下的看看自家的账本,写字画画,保养兵器什么的,十分无聊。
长随们每日排班都想跟着竺年,不能说每天,隔三差五就能有好吃好玩的,还能看到一些新鲜事。要是这天竺年进了宫里头,那他们就能放一天假,就算不能回家,也能和御林军的兄弟们聊聊天。
现在他只能跟在家里书房一样,坐在门口的凳子上,拿上一册话本看。
尉迟兰也不怎么管他,偶尔碰到一些他看不明白的地方,还能给他解惑。
这天尉迟兰突然问道:“你说,要是有安公子的衣服,你会买吗?”
安公子是一个话本里的人气配角,是个游侠,每次出场都是一身白衣,腰佩长剑,头戴玉冠。
伴随着这个角色的走红,京城一度满大街都是这幅打扮的青年。只是这幅扮相写在书上那是玉树临风潇洒好看,落在现实里一个个都像是披麻戴孝的孝子贤孙。
上元节没有宵禁,尉迟兰就在码头那儿见识了一番中元节的景象。
一群白衣游魂犹如百鬼夜行,恍惚还以为记错了日子。
那景象给他的冲击太大,以至于他画画都带着残影,总想着给草图上勾出一群魑魅魍魉。
“买!”长随也是安公子的脑残粉,“还想要柳四娘的碧玉簪子,送我娘子。红梅女侠的红梅镖也好,还有周小郎的虎爪玉佩。”
他一下就说了一长串,说完才问:“有地方卖?”
尉迟兰看着从春日踏青,已经变成上黄泉路的画作,决定:“我开个店来卖这些!找人做好些的,别搞成不伦不类的样儿!”
尉迟兰的行动力向来是很强的。
他刚做下决定,就先动手画起了图样。
他如今在京城文坛里已经算得上是一号人物,很多话本的作者他都认识,不认识的那些,他想认识也容易。
等下一次休沐的时候,就把人直接在书局二楼聚了聚,谈论了一下想法。
作者们都没什么意见:“给我们送钱的好事,做什么不同意呢?”
尉迟兰在楼上谈事情,竺年就在楼下看书。
伴随着梨园戏剧的兴起,反过来把话本给带红火了。
书局老板趁机又盘了一间店,喜气洋洋地跟竺年抱怨(炫耀):“可惜没能盘下隔壁的,不过好在也是糖巷的。离得稍微远了点,倒也方便把话本的生意单独分出来。”
竺年就恭维了两句:“现在糖巷盘下店铺可不容易啊。哪儿还有空出来的店铺?”
书局老板就带他走出门去,指着不远处的一家:“就那家的绸缎庄。”小声道,“听说是北边来的,来头大着呢。”
竺年诧异:“北边的开绸缎庄?”
“是啊!您说着不是瞎胡闹嘛。顶好的绸缎就那么几样,别说和北边压根不沾边,就是咱们这里,勉强也就南丹能出一些看得上眼的。”在糖巷还不叫糖巷的时候,书局就已经在这儿了,老板对周围的八卦门清,“他们是抢了南边的生意,硬把人家的铺子给盘了下来,怕上头说事儿,钱倒是给足了,算是‘你情我愿’的买卖。嗤!”
竺年感到不可思议:“绸缎生意水可深。他们怕是连靠谱的货源都找不到。”
绸缎确实赚钱。
若是直接从南地采购绸缎,类似的绸缎庄不止一家,卖不出价来。
京城也有顶好的手艺。
他就知道京城有作坊直接从南方买了上好的生丝来,在京城加工,再卖出去。
敢这么玩儿的都是大行家。生丝不耐储存,价钱也不便宜。外行看着差不多的东西,质量参差不齐。外行想这么玩,多少钱都不够赔的。
“可不是!”书局老板激动地抖抖胡子,“这不,才多久啊?好好一个绸缎庄就没了。”
竺年往前多走了两步:“那么大的门脸,您做个中人,我把剩下的盘了?”